正文 第五章、生氣——去掉肩上仇恨袋(1 / 3)

在人生當中,總會有一些事情惹惱我們,這個時候,我們不能那麼生氣。因為生氣讓我們可能會錯過生活中很多美好的東西;生氣也會讓我們產生很多遺憾。隻有去掉肩上的仇恨袋,才能得到真正快樂和舒心的生活。

1拋棄怨恨的石頭

從前,有一個動不動就怨恨別人的年輕人,覺得生活很沉重,活著非常沒有意思,經人指點就去見了高僧覺慧大師,以尋求解脫之法。覺慧大師給他一個簍子背在肩上,指著一條沙礫路說:“你每走一步就撿一塊石頭放進去,看看有什麼感覺。”

年輕人照高僧說的去做了,高僧便到路的另一頭等他。過了一會兒,那人走到了頭,高僧問:“有什麼感覺?”

年輕人說:“越來越覺得沉重。”

高僧說:“這也就是你為什麼感覺生活越來越沉重的道理。當一個人來到這個世間時,每個人都背著一個空袋子,有的人每走一步都要從這世界上撿一樣東西放進去,所以才有了越走越累的感覺。如果你想過得輕鬆些,你就要學會舍棄一些不必要的負擔。而你的怨恨是你最大的負擔,你如果要想快樂,那麼必須學會忘記怨恨,拋棄怨恨的石頭。”

仇恨就像扛在肩上的袋子,隻要你把生氣的石頭裝得越多,就會越感到沉重,最終也必將把你壓倒。

有句俗話說:“不能生氣的人是傻瓜,而不去生氣的人是智者。”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在《悲觀論》中把生命比喻為痛苦的旅程,可是在絕望的深淵中他仍說:“假如有可能的話,任何人都不應有怨恨的心理。”所以,當你因為別人的侮辱而氣得發瘋的時候,一定要冷靜下來,學著去寬恕對方,也許你會有意外的收獲。

一個人如果能夠忘記仇恨,那麼他已經具備了一種博大的胸懷,它能包容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忘記怨恨其實也是做人的一種崇高境界,它能使人生躍上更高的台階。

如果放不下仇恨的石頭,人就不會快樂,隻會淹沒在對過去的懊悔、痛苦和對未來的恐懼、憂慮與煩惱之中。人的大腦與神經會因不負重荷而錯亂,心也會被人生必經的一切坎坷咬噬著,永遠沒有喘息的機會。如果不能放下仇恨的石頭,人們可能會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小摩擦而終身失去朋友和伴侶。

我們也許不能像聖人般去愛我們的仇人,可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健康和快樂,我們至少要原諒他們,忘記他們,這樣做實在是很聰明的。

2生氣讓他自毀長城

崇禎皇帝是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他的下場非常的悲慘,最後被李自成領導的起義軍攻占了自己的皇宮,他落個在煤山上上吊的結局。

其實在之前,崇禎皇帝還是有機會打贏努爾哈赤等人的,但是因為他一怒之下殺了自己的肱股之臣袁崇煥,自毀長城,所以才會落得這麼一個下場。

袁崇煥是明末一個非常著名的將軍,那個時候,明朝的軍隊很腐敗,所以士兵士氣非常低落,但是袁崇煥不像明朝那些奸臣一樣通敵賣國,他努力抗敵,把敵人堵在大明朝的國門外。

敵人不僅沒有辦法攻下袁崇煥駐守的城池,反而被袁崇煥用大炮把努爾哈赤給轟傷了,不久,努爾哈赤就不治身亡。努爾哈赤的第七個兒子皇太極繼承了努爾哈赤的汗位,他想向袁崇煥報仇,於是就使了一個離間計。

袁崇煥當時沒有馬匹,於是就用糧食和蒙古的部落換馬匹。皇太極娶了蒙古部落的女人,和蒙古結了盟,於是便夥同蒙古把這件事告訴了崇禎皇帝,想說明袁崇煥有不臣之心。

當時明朝有一個叫做毛文龍的大將,也是一個抗敵的英雄,但是有人陷害他,就對毛文龍和袁崇煥使了離間計,於是,憤怒的袁崇煥就殺掉了他認為害國的“奸細”毛文龍。

後來,皇太極又派人在明朝朝廷裏幫助毛文龍平反,用證據證明毛文龍真的是一個抗敵的大將軍,那麼殺害他的袁崇煥就成了奸細。

於是,憤怒的崇禎皇帝就把袁崇煥從寧遠押送到了京城,還對袁崇煥施以“千刀萬剮”的酷刑,使他死無全屍。京城的老百姓們也偏聽偏信,以為這位愛國的大將軍是一個賣國賊,對他恨之入骨。

袁崇煥死了之後,明朝的國門大開,不久,明朝就滅亡了。

一直到清朝的乾隆年間,乾隆才幫袁崇煥平了反,證明那個時候皇太極確實使了離間計,於是,袁崇煥受冤枉的事才得以澄清。人們才明白了他是一位多麼好的將軍,也為他那悲慘的死法而悲哀。

崇禎皇帝如果不那麼不冷靜,不在生氣的時候作錯誤的決定,就不會自毀長城,落得一個被人逼死的下場了!

每個人都不是聖人,都有七情六欲,都難免會生氣。

然而,人們在生氣的時候是極為不冷靜的,如果不能好好地控製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在生氣的時候作出決定,那麼就會做出很多親者痛、仇者快的事。

就好像崇禎皇帝那樣,偏聽偏信,把自己的肱股之臣給殺了,白白讓別人高興,然後在曆史上再戴上一頂昏君的帽子。

其實說到袁崇煥,也不是一點兒錯也沒有,如果他冷靜一點,不要輕信敵人偽造出來的證據,把大將毛文龍給殺了,那麼他也不至於會被崇禎皇帝所忌恨。但是別人要想害你的時候簡直是防不勝防,就算他沒有殺毛文龍,皇太極肯定也會以別的方法來離間他和崇禎皇帝的。

今天我們在這裏隻能為曆史上的人物悲歎,但是,如果我們不吸取教訓的話,明天就會有人替我們惋惜了。

不要那麼容易生氣,放下肩上的仇恨袋,我們會得到更多!

3籬笆上的洞

從前,有一個小男孩叫做喬治,他的脾氣很不好,總是喜歡生氣,動不動就會對他的爸爸媽媽或者自己的朋友發脾氣。

他的爸爸為了教育他,於是就把小喬治叫過來跟他說:“小喬治,從今以後,每當你生氣的時候,就在我們家的籬笆上麵釘一顆釘子好嗎?”

喬治聽了爸爸的要求以後心裏覺得很奇怪:“爸爸為什麼要我這麼做呢?”喬治始終想不明白,不過這並不妨礙他聽爸爸的話。

小喬治是一個很聽爸爸的話的孩子,於是,每一次他生氣了,或者是和別人發脾氣之後,他就會在自己家的籬笆上麵釘上一顆釘子。

不久以後,喬治發現自己如果想生氣,就在籬笆上釘一顆釘子,釘完釘子之後就不會生氣了。

久而久之,小喬治對家裏人生氣的次數越來越少了,他的脾氣變得越來越好了。隻是他還是聽爸爸的話,依然堅持在生氣的時候往自己家的籬笆上釘釘子。

不久以後,喬治連在自己家的籬笆上釘釘子的次數都越來越少了,他的爸爸看到他成長了,非常高興。

他的爸爸有一天又把喬治叫了過來,說道:“小喬治,現在你還為那些被你釘上籬笆上的事生氣嗎?”

喬治說道:“不生氣了,我現在很多時候都已經忘了當時為什麼要在籬笆上釘釘子了。”

於是,喬治的爸爸讓他把籬笆上的釘子都取了下來,小喬治興衝衝地照做了,花了很大的工夫才把他那麼長時間以來釘上去的釘子給全部取下來,並把這些釘子交給自己的爸爸。

小喬治的爸爸把他帶到了自己家的籬笆前麵對他說:“小喬治,你看看,籬笆上麵都是那些釘子留下來的洞。每當你生氣的時候,就好像在籬笆上釘一顆釘子一樣,在承受你怒火的人心上也釘了一顆釘子,當你不生氣的時候,就好像現在這樣把釘子拔除了,但是,那些洞卻會永遠地留在籬笆上了,也留在別人的心上,你明白嗎?”

“我明白了。”喬治羞愧地低下了頭,從那以後,他變成了一個脾氣非常好的人,從來不隨便發火。

幾年以後,人人都知道喬治是一個脾氣很好的人。

喬治的爸爸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明白喬治還很小,可塑性還很強,於是便好好地塑造喬治的性格。

首先,喬治的爸爸讓喬治在生氣的時候有地方發泄,這樣就可以平息喬治的怒火了。後來,喬治的爸爸又告訴了喬治,生氣就好像是在別人的心上釘釘子一樣,並讓他親自看見籬笆上的洞,這樣好好地教育喬治,使喬治受到很大的感染,有很大的感觸,所以才變成了一個好脾氣的人。

我們也要向喬治學習,明白我們對別人生氣就好像是在別人的心上釘釘子一樣,就算是有一天我們不生氣了,把那顆釘子拔除了,可是那個洞卻還會繼續留在別人的心上。

我們一定要少生氣,生氣會傷害到我們最親近的人,會給他們造成永遠也無法彌補的傷害!

4憤怒的國王

從前有一個國王叫做裏昂提斯。他有一個非常美麗的王後叫做赫迷溫妮。國王非常愛他的王後,他的王後也非常愛他。他們相處得很好。

但是有一天,一個奸臣向國王進讒言,說他的王後對他不忠,和一個男人私通。

國王開始的時候不相信,但是那個人設計了陷阱,使國王看見了王後的“奸情”。於是憤怒的國王沒有想過那些事情是多麼的不合理,就把自己的王後送進了監獄。

可憐的王後那個時候已經身懷六甲,在牢裏過得很辛苦,可是國王聽到獄卒關於這方麵事情的彙報的時候,一點兒也不憐憫王後,因為他以為王後肚子裏麵的孩子不是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