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奇異的海洋生物(1)(1 / 3)

四足動物起源之謎

生命起源於海洋並且在那裏得到了發展,這早已是被公認的事實。但是,生物界隻有擺脫了水的束縛,才能為其後的發展和進化,開辟更為廣闊的天地。因此,用四條腿走路的動物的起源問題長期以來就為科學家們所關注,而且是長期以來就爭論不休的話題。

在20世紀40年代,根據長期對一種總鰭魚類化石吻部構造的詳細研究之後,人們似乎認為四足動物起源於總鰭魚類已是毫無疑問的了,而且成了現今教科書廣泛采用的觀點。

最初,人們認為如果總鰭魚類是四足動物祖先的話,那麼在它的嘴裏就應該有與外鼻孔相通的內鼻孔,這樣才能進行呼吸。瑞典著名古生物學家雅爾維克教授用連續切片的方法對屬於總鰭魚類的真55鰭魚化石吻部做了非常詳細的研究,認為它有內鼻孔。於是他認為至少在總鰭魚類這個大家族中,有一支是具有用來進行呼吸的內鼻孔,即包括真55鰭魚在內的扇鰭魚類,這已是無可置疑的了。

近年來,在我國雲南東部距今4億年前所形成的岩層裏,發現了總鰭魚類化石。為了紀念我國古脊椎動物的奠基者——已故楊鍾健教授,給它起了名字叫楊氏魚,它與扇鰭魚類有很多非常相同的地方。

按照傳統的看法,它應該具有內鼻孔。我國著名古魚類學家張彌曼教授,采用連續切片的方法對楊氏魚的吻部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後發現:楊氏魚的口腔沒有內鼻孔。在中國發現的總鰭魚沒有內鼻孔,那麼,在外國發現的總鰭魚是否真像前人所說那樣,真的具有內鼻孔?她帶著這個問題先後對雅爾維克教授所做的切片重新做了觀察,同時對英國、德國、法國所收藏的同類化石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她發現它們均與楊氏魚相似。

在雅氏所描述的真55鰭魚的標本上,內鼻孔所在的部位並不完全,有的甚至沒有保存下來。因此,雅氏所畫出來的圖都是“複原”出來的,也就是說其真實性不強。於是人們對扇鰭魚類是否有內鼻孔這個問題畫上了一個大問號。

四足動物是用肺進行呼吸的。因此,它必須要有與外鼻孔相通的內鼻孔,這樣才能使外麵的空氣順利地進入到肺,保證動物對氧氣的需要。張彌曼教授通過對我國雲南楊氏魚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否定了扇鰭魚類有內鼻孔的傳統看法,這樣就從根本上動搖了扇鰭魚類是四足動物祖先的論點。這是本世紀以來對這一傳統的四足動物起源理論的一次真正挑戰,在全世界地質學界和古生物學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但是,究竟哪一種類是四足動物的真正祖先,這個問題並沒有結論,它仍然是科學家們十分感興趣的問題。對此,人們必將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說來替代舊的理論;新理論必將經受新的挑戰,這樣人們才能更接近真理,這是科學發展本身的自然規律。

當然,要解決四足動物起源的問題,除了深入開展古魚類學的研究外,現代生物學的研究,如對現代四足動物的研究,對現代肺魚和拉蒂邁魚蛋白質分子序列的研究等,也許還能提供一些更為重要的線索。

美人魚之謎

老普利尼是一位記述過“人魚”生物的自然科學家,在他的不朽著作《自然曆史》中寫到:“至於美人魚,也叫作尼厄麗德,這並非難以置信……它們是真實的,隻不過身體粗糙,遍體有鱗,甚至像女人的那些部位也有鱗片。”

1990年4月《文彙報》有這樣一則報道:一些科學家正在竭力設法找到這一當今考古學最驚人的發現——一個3000年前美人魚的木乃伊遺體的由來。一隊建築工人,在索契城外的黑海岸邊附近的一個放置寶物的墳墓裏,發現了這一令人難以相信的生物。這一發現的消息是由蘇聯考古學家耶裏米亞博士在最近透露給西方的。它看起來像一個美麗的黑皮膚公主,下麵有一條魚尾巴。這一驚人的生物從頭頂到帶鱗的尾巴長173厘米。科學家相信,它死時約有100多歲的年齡。

1991年7月2日,新加坡《聯合日報》發表了題為《南斯拉夫海岸發現1.2萬年前美人魚化石》的報道:科學家們最近發掘到世界首具完整的美人魚化石,證實了這種以往隻在童話中出現的動物,的確曾在真實世界裏存在過。化石是在南斯拉夫海岸發現的。化石保存得很完整,能夠清楚見到這種動物擁有鋒利的牙齒,還有強壯的雙顎,足以撕肉碎骨,將獵物殺死。

還有一則關於美人魚的事件:“這隻動物是雌性的,大概1.2萬年前在附近海岸出現。”柏列·奧幹尼博土說。奧幹尼博士是一名來自美國加州的考古學家,在美人魚出現的海域工作了4年。他說:“它在一次水底山泥傾瀉時被活埋,然後被周圍的石灰石所保護而慢慢轉為化石。化石顯示,美人魚高160厘米,腰部以上像人類,頭部發達,腦體積相當大,雙手有利爪,眼睛跟其他魚類一樣,沒有眼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