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興平年間,關中地區兵荒馬亂。董遇和他哥哥無法生活,隻好離鄉背井,投奔朋友。在找到歇腳的地方以後,董遇兄弟倆便上山打柴,背到街上賣幾個錢,借以維持生活。盡管生活如此艱苦,可是董遇仍然沒有放鬆學習。每次出門,總是帶著書本,稍有空閑,就拿出來誦讀。他的哥哥常常譏笑他,董遇也毫不在乎,照常見縫插針,刻苦自學。
董遇一麵靠自己的勞動維持生活,一麵靠自學掌握了豐富的知識。他潛心研究《老子》、《左傳》,並寫成了為其注釋的很有價值的專著,當時一些讀書人紛紛慕名而來,請教他學習有什麼訣竅。他總是不肯回答,隻是告訴人家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話的意思是說,書讀的次數多了,意思自然而然就明白了。請教他的人說:“苦就苦在沒有時間讀書。”董遇便說:“應當利用’三餘‘。”人家問他,“三餘”是什麼意思?董遇解釋說:“冬天,是一年裏的空餘時間;晚上,是一天的空餘時間;陰雨天,是臨時的空餘時間。”
董遇這個生長在戰爭離亂年代的窮苦人,就是由於善於利用“三餘”時間,刻苦鑽研,終於成了三國時期的著名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