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淳二年,襄州境內,太和山上。
道教此時正值鼎盛之勢,因此山上的一座小道觀倒也香火旺盛,香客往來不絕。
黃梅時節,霧氣將散未散,和著燃香帶來的煙氣,遠看著眼,太和山隱於雲霧之間,似極了仙境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觀裏的一棵大榕樹底下,一個十二三歲的少年正拿著本古籍搖頭晃腦地吟誦著,少年眉清目秀,穿著灰色的道袍,頭發用木製的發髫隨便挽了一個結。
身旁軟膩的泥土插著兩把劍,一把用沉香製成的木劍,細看之下劍柄處刻著幾個小篆,看似女孩子清秀的筆跡,除此之外平淡無奇;另一把是鐵製的,開鋒處卻生了鏽,奇特的是鐵劍劍柄不同於往常的劍柄,上麵安放著黃口小兒巴掌大小的八卦羅盤,呈灰黃色。
少年念了一段經後,隨手拔起泥土上的兩把劍,挑,刺,劈,砍,看似隨意的動作,木劍上沾有的泥土卻似被水衝洗過一般,不著終跡;而鐵劍上的八卦,隨著少年身體的擺動,細微不可覺的流動著暗黃色的光芒。
少年約莫耍了半個時辰,天才微亮,雲海翻騰間一束金光若隱若現。心底默默估摸了下時間,“卯時,該去洗漱了,香客此時估計摸索著上山囉。”少年把手上的兩柄劍又插回了榕樹底下的泥土上,邁著步子走向自己的房間。
小道觀不大,左右兩間房間,左一間少年的,右一間是少年師父的,道觀前殿便是香客往來的地方,中殿是少年和師父吃飯所在,隻有一張桌子和三兩張凳子,周遭倒是開滿了不知名的各種花草,後殿是少年平時讀書寫字的書閣,大榕樹便是長在了書閣門前。
洗漱完畢後,少年走向師父的房間,敲了下門,沒聲響,料是師父還未起床,隔著房間鞠了個躬,背上掛著個小書箱,往山下走去。從山上到山腳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四步,兩刻鍾時間不到便能到達山腳。
山腳處開了一間客店,香客歇腳乘涼早茶午飯都在那,生意倒是不錯。客店的一個小鍋爐旁邊,一位豆蔻的小姑娘正搗鼓著一盅藥粥,小姑娘眉目初開,唇紅齒白,白嫩的肌膚被爐火蒸騰的紅撲紅撲的,鬢邊幾滴香汗不住地往下竄。
少年遠遠地看見小姑娘搗鼓的身影,如往常般忍不住高聲呼道:“淇兒,粥煮好了沒!”那名喚淇兒的小姑娘聽到少年的聲音,歡喜地應道:“好嘞好嘞,蕭嗬你來咯,馬上就好啦!”紅撲撲的小臉越發的嬌紅。平時經常往來的香客聽到兩小兒這般對話都不禁會心一笑。
“爹爹,你先招呼一下客人,我和蕭嗬先到院子裏把粥給喝了。”淇兒小手捧著剛熬成的藥粥,對著一旁在沏茶的中年人說道。“好的,趕緊去吧,別餓著了。”回話的中年人與淇兒相貌有三四分相似,想來淇兒的長相應是隨了母親,中年人看上去估摸才過而立之年,眼睛卻似有一汪深潭,說不盡的滄桑感,中年人姓林,林懸濟,是客店的老板,向來不苟言笑,唯有對著自己的女兒時才會出現寵溺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