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仿照小行星帶普及的氣礦采集飛船弄出來的采集用飛船,到時候將會飛入木星大氣層深處,想辦法采集高密度的氫氦混合氣體,通過低溫儲備變為液態後,運回空間站用於生產製造。
像是摸索清楚分布相對均衡的木星大氣層上是否會有風暴較弱,氦3,氘,氚含量密集的富礦區存在,來讓他們的效率更高。
諸如此類,不勝列舉,當了,盡管研究部門取得了如此多的小成果,相比較顧問先生馬上要展示給他們的氘氚聚變能技術來說,就不值得一提,唯一的存在意義是為氘氚聚變能技術的實現做好了鋪墊。
這項花費了20天規則模擬出來的技術可謂是宇宙級別的能源解決方案,想想看,氘氚聚變產出的能量效率雖然跟氦3相近,但是就分布量而言,氦3的自然界含量為10的負6次方量級,氘是10的負4次方量級,氚是10的負15次方量級。
所以結論是氘氚總量比氦3多出100倍。
哪怕未來的宇宙航行消耗的能量絕對不是100倍的數字足以彌補的,哪怕相比較幹淨無汙染的氦3重新多出了輕度汙染,在曹川看來,氘氚聚變能技術必不可少的理由是為了後續更多的科技樹衍生做過渡。
在研究員期待的目光中,他把圖紙展示出來,“展現在諸位麵前的是氘氚聚變能反應堆原型。正如圖紙所示,它的規模長寬高超過500米,必須得建設獨立的空間站來承載它,而尺寸如此大的好處是,我們更容易約束它的反應速度,作用範圍,方麵我們去探索這樣一個科學問題該朝什麼方向優化。”
曹川沒說的是,他既然有規則模擬,肯定不會把技術模擬到這種程度為止的,想想看,要是氘氚聚變能反應堆無法塞進飛船裏麵,這是何等讓人糾結的事情?他之所以先拿一個不是最完美的方案出來,更多的也不想讓研究部門的員工們徹底的依賴上自己。
讓我們先把氘氚聚變能反應堆的原型建造好!曹川建議道。漫長的原型建造工作隨即開展,徐伯辰沒想到,有生之年會見到聚變能技術的第二次飛躍,本來想著參與下,不過又是為自己這些年來把精力全投入在探索部門的工作上,忽視了原本專業技能的升級而自慚形穢,最後沒有加入。
在相隔木星空間站100公裏遠的軌道空間,現在多出一座單獨的空間站結構,經過研究部門近百名員工的努力,新型的氘氚聚變能發應堆準備就緒。
原料氘,氚均已精煉出足夠的數量,可以供隨時消耗,他們再是檢查著反應堆的性能參數,通過這種大尺度空間約束的方式,聚變能的中心的位置就可以承受住更加暴烈的裂變反應,從而讓溫度上升到1億攝氏度,這樣一個點火條件,啟動氘氚的聚變反應。
至於反應堆的外壁,同樣采取了石墨烯,以及好些人類在星球開拓時發現的未知高性能材料保證了堅固程度與耐高溫,防止聚變能的衝擊影響到外麵。
點火毫不意外的取得成功,如此大一座反應堆,提供的發電量是可怕的,輕鬆達到2500萬千瓦時,足以維持一座超級大城市的全部電能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