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移位
兩個長圓筒放在桌上,一左、一右。表演者一手握著一個圓筒,左手先把左邊的圓筒揭起,筒下有一個乒乓球。右手把右邊的圓筒揭起,下麵卻是空空的。表演者問觀眾,乒乓球在哪邊圓筒裏?觀眾自然回答乒乓球在左邊圓筒裏。但表演者揭開左筒,乒乓球已不見了,隨即揭開右筒,而乒乓球卻在下麵。
表演者再問觀眾乒乓球在哪邊圓筒裏?觀眾自然答在右邊筒裏。但表演者揭開右筒,乒乓球又不見了,然後揭開左筒,乒乓球卻在下麵。乒乓球忽左忽右,使觀眾驚奇不解。
表演者接著把乒乓球移到右筒裏,右手在筒外做一個魔術動作,隨即揭開右筒一看,忽又變出兩個乒乓球了。最後把紙筒和乒乓球給觀眾交代並沒有任何秘密。
事先準備用硬紙做長圓筒兩個,高15厘米,筒直徑8厘米,外貼彩紙。乒乓球兩個,每個球上用膠粘黑絲線一根,25厘米長,線的另一端扣一個圓圈,比拇指粗。
表演時,兩個乒乓球分別投進左右圓筒裏,表演者拇指套進絲線的圓圈裏,手掌握住筒身。乒乓球能夠忽左忽右,忽有忽無,這都是由兩手捏住筒身的高低來決定的。當手掌捏著筒口將紙筒提起,使乒乓球落在桌麵上。當手掌移下,捏住紙筒下半段時,絲線提著乒乓球上升,便會懸在筒中,再揭開紙筒時,筒口下又成空空的。
最後把左手拇指退出線圈,將球投入右筒,然後右手拇指也退出線圈,這樣揭去右筒時,就能變出兩個乒乓球了。交代紙筒後,在拿乒乓球交代時,暗中把球上的絲線扯下,再給觀眾檢查,這樣就使觀眾看不出問題來了。
紅球聽令
表演者拿起一隻穿在線上的紅木球,兩手一上一下分捏著線的兩端,使木球上下懸空,當眾向大家交代,球可以在線上滑來滑去,毫無阻礙。又將線拉直,將木球推到線的上端,隻見木球從上端滑下,滑得很慢。滑到中段時,叫一聲:“停止!”木球就很聽話地停在線的中央,一點不動。一會又喝:“滑下去!”木球一下就滑到線的底端。這樣,他反複表演,木球上下忽慢忽快,時高時低,始終很聽話。
奧秘在木球的小孔上。這個小孔由一端到另一端,並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彎彎曲曲的。將線穿進小孔,就可以表演。關鍵全在兩手拉線所用力量的大小上,用力小線就不直,這樣線與彎曲的球孔之間就十分活絡鬆動,球也就可以自由滑動,用力大,線就繃得筆直,這樣線與彎曲的球孔之間就不那麼活絡鬆動,球就滑不動了。球滑動的快慢以及停止,都可以用兩手拉力的大小來控製。
巾球趣變
表演者伸出雙手,分別將手心手背向觀眾作交代,兩手中是空的。右手突然向空中虛抓一把,接著便將右拳懸下,前前後後作微微揮動,手指上忽然露出一小塊紅綢來,再繼續揮動著,小紅綢越變越大,最後展開一看,卻變成一塊紅綢巾了。隨後,將變出來的紅綢巾往左拳裏塞入,全部塞入後,在左拳上吹口氣,展開左掌一看,那塊紅綢巾又不見了,卻變成一隻紅色乒乓球。再接著,右手覆上,將紅色乒乓球在兩掌中不斷搓揉。搓了一會,將球握於左拳裏,右手立即從桌上拿起一根魔棍,在左拳上轉了幾圈,展開左拳,說也奇怪,那隻紅色乒乓球卻無影無蹤了。
變出紅綢巾的關鍵是在交代雙手時的變換手法和一隻紅色乒乓球上。乒乓球上挖有一個小洞,小洞口能容食指塞入,再將紅綢巾塞入裏麵。表演者出場時,事先將紅色乒乓球夾在右掌心裏,右手背自然彎曲朝觀眾,這樣右手中夾藏的紅色乒乓球就不會被觀眾看到。交代左手掌時,乒乓球夾在右手心裏;交代右手掌時,將夾著的球轉夾到左手掌心,並極快地反轉右手掌,與此同時反轉左手背,使夾著的球向後。交代方法是用兩手掌互相輕拍,以達到將球隨時能轉手的目的,使觀眾覺得兩手掌都是空空的。最後翻轉兩掌重合,將球夾回右掌中。至此右手假意向空中虛抓一把,接著便可將球裏藏著的紅綢巾用大拇指和食指在揮動時一點點地拉出來。全部拉出來後,趁展開紅綢巾之際,將球掩護在紅綢巾後麵,巧妙地滑至左掌中,左掌立即握拳,再將紅綢巾塞入球中,全部塞進後,馬上將小洞用手指按住,露出整隻紅色乒乓球,向觀眾顯示,這樣,紅綢巾當然就不見了。接著,將紅色乒乓球在兩掌中搓揉一會兒,左手假意將球握入,其實是握於右拳裏,然後右手馬上從桌上取一根魔棍,順勢將紅色乒乓球留於桌上(用其他道具擋住),用魔棍在左拳上轉了幾下後,展開左掌時,紅色乒乓球當然不見了。
針刺氣球
表演者拿著一隻普通氣球,當眾吹足氣,讓觀眾看到沒有任何異象。然後,拿出一根長長的鋼針,針的一端穿有絨線。眾目之下把針從底部穿到頂部,把針抽出,絨線留在球上。奇怪的是,氣球並沒有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