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慎而敢言,為國為民(1)(1 / 3)

莊子巧論三劍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論語》

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6年),莊氏,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楚國公族,楚莊王之後裔。河南商丘民權人。鑒於莊子在我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後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莊子》一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是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係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

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文王非常喜歡劍術,因此,投其所好的劍士們也都紛紛前來投奔獻技,以至宮門左右的劍士達到三千人之多。這些人日夜在趙文王麵前相互拚殺,每年為此而死傷的人數以百計,但趙文王仍然興趣不減。於是,民間的尚劍之風也日益盛起,遊手好閑之徒日眾,耕田之人日益減少,田園荒蕪,國力漸衰。其他諸侯國見狀,都想乘這個機會攻打趙國。

趙國的太子趙悝為此憂慮不已,便召集左右大臣商量說:“如此下去,必將國破家亡,為別國所製。諸位大臣中,如有既能悅大王之意,又能止劍士相鬥者,吾將賞賜千金。”

左右都異口同聲說:“莊子可擔此任。”

太子便問:“莊子是什麼人?”

一位大臣回答說:“莊子是個隱士。其才足可經邦,其能足可緯國,其辯可以起死回生,其說可以驚天動地。如果能請他前來,定能順大王之意,又能救民於水火。”

於是,太子便派使者帶上千金去請莊子。

莊子見了使者,聽明來意後,便說:“這件事有什麼難的,竟然值千金之賞?”因此堅辭不收千金,而跟著使者一道去見太子,問太子道:“太子賜我莊周千金大禮,不知有何指教?”

太子說:“聞先生神明,特奉上千金作為您的學生們一路上來的開銷。先生不收下,我趙悝還敢說什麼呢?”

莊子說:“聽說太子想要用我莊子的地方,是想要絕棄大王的癖好。倘若臣上勸大王而逆大王之意,則下有負太子,我也會受刑而死,要千金何用?假使臣既能上討大王之歡心,下又使太子稱心,我在趙國何求而不得呢?”

三天後,莊子身穿著儒服來見太子。太子便帶他去見趙文王。文王長劍出鞘,白刃相待;莊子則氣宇軒昂,神色蕭然,入殿門不趨,見大王不拜。文王問道:“太子介紹您來,欲以什麼教給寡人呢?”

莊子道:“臣聞大王好劍,故特以劍術拜見大王。”

文王說:“您的劍術有何特長?”

莊子說:“臣之利劍鋒利無比,臣之劍技天下無雙,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

文王聽了,大為欣賞,讚道:“天下無敵矣!”

莊子說:“夫善舞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願大王給我機會,讓我得以一試。”

文王說:“先生先休息幾天,在館舍待命,等我安排好後,再請先生獻技比劍。”

於是,趙文王就以比劍選擇高手,連賽七天,死傷者六十餘人,得五六位佼佼者。然後讓他們持劍恭候於殿下,請莊子來一決雌雄。莊子欣然前來,趙文王下令:“此六人都是高手,望您大顯身手,一試鋒芒。”

莊子答道:“盼望好久了!”

趙文王問:“不知先生要持什麼樣的劍?長短何如?”

莊子答:“臣持什麼劍都可以。不過臣有三劍,專為大王所用,請允許我先言後試。”

文王點頭,問:“願聞三劍究竟何樣?”

莊子回答說:“此三劍分別是: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

文王好奇地問:“天子之劍何樣?”

莊子道:“天子之劍,以燕溪、石城為鋒,齊國、泰山為愕,以晉、衛兩國為背,以周、宋兩國為首,以韓、魏兩國為把,包以四夷,裹以四時,繞以勃海,係以恒山,製以五行,論以刑德,開以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按之無下,揮之無旁。上決浮雲,下絕地維。此劍一出,匡正諸侯,威加四海,德服天下。此即我所謂天子劍也。”

文王聽後,茫然若失,又問:“那諸侯之劍何如?”

莊子道:“諸侯之劍,以智勇之士為鋒,以清廉之士為愕,以賢良之士為背,以忠聖之士為首,以豪傑之士為把。此劍直之亦不見前,舉之亦不見上,按之亦不見下,揮之亦不見旁。上效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效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動,四海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此乃諸侯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