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慎而敢言,為國為民(5)(1 / 2)

接著宋遼雙方正式達成和議,宋朝每年給遼朝絹20萬匹,銀10萬兩。不用說,這筆巨額賠款,長期成為北宋人民額外的沉重負擔。曆史上把這次和議叫做“澶淵之盟”。

由於寇準的堅持抗戰,避免了更大的失敗。宋真宗也覺得寇準有功勞,挺敬重他。但是原來主張逃跑的王欽若卻在宋真宗麵前說,寇準勸真宗親征,是把皇上當賭注,孤注一擲,是將皇帝的生命當做兒戲,簡直是國家的一大恥辱。宋真宗一想起在澶州的情景,真有點後怕,就反過來怨恨寇準,竟然把寇準的宰相職位撤了。

◎故事感悟

寇準言辭懇切地力主宋真宗親征,使宋朝在“澶淵之盟”中難得地處於有利地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宋遼相爭中宋方的不利地位。寇準是這一結果的有功之臣,他的功勞得到世人廣泛的讚揚。

◎史海擷英

寇公祠

1023年,北宋賢相寇準去世。經夫人宋氏請求,寇準的靈柩被運到洛陽安葬,途經公安(今湖北公安)等縣時,當地父老插竹路祭。據說,後來這些竹子都成活為林,後人稱為“相公竹”。人們又在竹林旁建了“寇公祠”。明代大文人戴嘉猷路過公安時,曾題寫“萬古忠魂依海角,當年枯竹到雷陽”的不朽詩句。據史料記載,寇準終老雷州,他一生的最後18個月都是在雷州度過的。去世後,當遺體運回西京安葬時,雷州人為了緬懷他,在他的寓所“西館”立祠奉祀。1135年(宋紹興五年),宋高宗又賜“族忠祠”匾額。“曾為深淵無處訴,年年江上哭青春”,這是寇準寄居“西館”時抒發出內心激憤和傷感的詩句。

寇公祠的兩側廊廂布滿了歌頌寇準的詩文。明朝進士金都禦使魏瀚詩雲:“廊廟安危力萬鈞,泰山喬嶽等嶙峋。雷陽何以有此老?宋室未知有幾人!濟海舟航橫野渡,謫居池地動星辰。南來為問崖州戶,曾似丞嚐廟貌新。”

“寇公祠”內還有幾幅圖畫,記載了寇準生前在雷州的業績:修建真武堂,教書傳藝,使鄉民的子孫也能讀書;講授天文地理,破除歪理邪說;傳授先進生產技術,促進經濟發展;傳播中原文化,向當地人傳授中州音,促進了當地人與中原的交流,等等。

◎文苑拾萃

江南春

(宋)寇 準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

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

踏莎行·春暮

(宋)寇 準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

畫堂人靜雨蒙蒙,屏山半掩餘香嫋。

密約沉沉,離情杳杳,菱花塵滿慵將照。

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暗淡連芳草。

春日登樓懷歸

(宋)寇 準

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

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

舊業遙清渭,沉思忽自驚。

直諫敢言的侍衛

◎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孔子

清高宗(1711—1799年),姓愛新覺羅,諱弘曆,是雍正帝第四子。乾隆於雍正十三年即位,為清代入關後的第四任皇帝。

清代皇帝乾隆到了晚年,怠於政事,喜歡四處遊玩打獵。為了能在盛夏季節中有個避暑遊玩的地方,他下令特意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莊。

有一天,乾隆到倉石遊玩,他深深地被這裏的環境所吸引。這裏景致優美,眼前是一片綠地,四周是茂林和修竹,鬱鬱蔥蔥,正好一陣清風襲來,涼風爽人,十分愜意。乾隆覺得這裏不但景色宜人,空氣也好,不禁對身邊的侍衛讚歎道:“這個地方氣候涼爽,風景優美,比京城強多了,真不愧是避暑山莊啊!”

侍衛聽乾隆這樣向自己感歎,不禁犯了嘀咕,心想,皇上的話雖然屬於自言自語,但這時,他身邊隻有自己,那話是衝著自己說的,到底是回答好呢,還是什麼都不說呢?一時左右為難起來。

乾隆見侍衛半天沒說話,就又問了一句:“你說說看,這裏到底怎麼樣啊?”

侍衛覺得自己是被乾隆逼到牆角了,不回答他的問題,是根本不行了,因此隻好問乾隆:“萬歲爺,您老人家到底是想聽真話,還是想聽謊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