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言語興邦強己(3)(1 / 2)

孫中山說:“現在,在我們的革命軍中,在我們的革命黨中,漸漸興起了一種奇怪的理論,說是革命軍起來了,革命黨就可以消亡了,這是一種非常糊塗和非常危險的理論!我們革命的‘主義’是要靠革命的黨來實現的,而我們的革命軍隻是用來消滅反動勢力的。一旦我們的中國統一了,我們進入了和平時期,將要大幅度地裁軍。而那時,革命黨的任務卻更加繁重。現在,我們已經革命了十來年,但是隻是有一個民國的名字,卻並沒有民國的實際的東西。我們革命的目的還沒有達到!”

說到這裏,孫中山停了一下,掃視了一下會場,發現到會的人都聽得很認真。他再一次提高了嗓門:“那些說‘革命軍起,革命黨消’的,有兩種人,一種人是別有用心的人,他們想以這種理論來蠱惑人心,來否定政府的絕對領導權,有著不可告人的目的!另外一種人是糊塗人,他們認為自己衝鋒陷陣,出生入死,為中華民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應該享福、自由一下了。我們應該清醒起來,光靠武力是不能實現我們的主義的,要靠每一個黨員都認識到自己的革命目的才行!我們要有這麼一種新的思想:革命軍起,革命黨成!”

“嘩——”,孫中山的話還沒落音,底下響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孫中山向會場上揮了揮手,接著說:“從今天開始,我們到會的每一個人,要努力地去做,並且要努力地去宣傳這個道理!我一直對諸君說要進行北伐,要統一中國,這是我們革命的目標,我們要建設一個真正的中華民國!”

12月10日,孫中山又召集駐桂林的滇、贛、粵軍所有的團級以上的軍官開會,作了題為《軍人精神教育》的演講。

在演講中,孫中山說:“我們革命的目的,是要實現我們的三民主義,所謂的三民主義就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民族主義的達到,就是中華民國國家進入獨立的地位,我們當前的國家,雖然已推翻了滿清王朝的統治,但這並不是民族主義的完成,中國現在仍在分裂、動蕩之中,北洋軍閥所鼓吹的‘漢、藏、回、滿、蒙五族共和’完全是欺人之談!我們隻有實行北伐、統一中國,才是真正的實現了民族主義。所謂民權主義,可以稱之為眾民政治,是說政治上的一切權力完全在人民的手中。而所謂的民生主義,就是要打破當前不平等的生活現狀,現在社會上的富豪階級擁有無數的財產,而老百姓卻窮得沒有立錐之地,這正是我們要革命的。作為一個革命的軍人,要有一種精神,古人要求軍人要有大智大勇、大仁大義。什麼叫智?智在於明辨是非,分別利害,認清時勢,在對敵作戰中要能知彼知己,這就是軍人的智;什麼叫仁?仁,不是一種小恩小惠,仁的目的在於救國,在於為人民的仁;所謂的勇不是單純地不怕死,要能懂得生與死的大道理,要能立定決心,從事革命,為了革命而不怕死,這才是真正的勇。作為一個立誌於中華革命的軍人,就要有為革命而必死的決心,這就必須有一種革命的精神來支持著我們。”

頓了頓後,孫中山又繼續說:“今天的革命與古代的革命是不同的。今天的革命是為人民的革命,革命事業的完成要有一種革命的精神來支撐。在北方,我們的緊鄰——俄國的軍人就有一種可貴的精神,他們處在列強的重重包圍之中。可是他們就是為主義而堅強地挺了下來,他們的軍人能與工農結合而創造出一個嶄新的國家,我們的軍人,隻要有主義及革命的目的和決心,那麼我們改造中國的效果,一定不會在俄國之下的。”

孫中山的講話,一次次被軍官們雷鳴般的掌聲所打斷。

◎故事感悟

“國父”孫中山是個文人救國者,他一次次用激動人心、充滿希望的語言使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中國人民看到光明、勝利的希望。他的演講才華的確堪稱一絕,每次充滿激情、字字鏗鏘的講話之後,聽眾都會群情激昂,鬥誌旺盛而滿懷希望。他總是在一次次的關鍵時刻為民族未來大聲疾呼。

◎史海擷英

武昌起義前的起義

自1894年起,到1911年,孫中山等人發動的革命起義事件就有29次之多。至於1911年的武昌起義,則是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共同策劃的,甚至隻是一次偶然的擦槍走火事件。

當時,孫中山正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典華城(今譯丹佛)。據《鳳凰周刊》說,當時的孫中山還在那裏打工,因此並不知情,所以孫中山後來說:“武昌之功,乃成於意外。”

◎文苑拾萃

送楚傖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