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我在春秋偷著樂(1 / 3)

平常與我們交換獵物的小村落,最多也就是個大點的獵人村。

那場我記憶深刻的遭遇發生在一處山坡下,當時,一位中年人正跪在一座墳包前,捶胸頓足哭嚎,而我們的隊列中,大個子野人在前麵領路,小野人在我身後蹦跳,我從山梁上走下來。見到此人時,我停住腳步,好奇地打量對方。

這是我見到的第一位“穿完整服裝”的古代人。

對方穿的是一身很古樸的衣服:上下連在一起的袍服、高高的冠帽,那衣料樣子奇特,似乎不是用綿布織成的。整件衣服上沒有任何裝飾,也沒有扣子,隻是用一根布袋纏在腰間……嗯,我曾經有個朋友喜歡“漢服”,據他說,這種服裝稱之為“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它最早於春秋中晚期成形,由於這種衣服是上下衣服連在一起的,故此稱為“深”。又由於其下裝是個裙子,故此又稱“裙”——它的全稱是“深衣褥裙”。

……好吧,在現代,它已經被稱為“和服”了。嗯嗯,也就是說:這人打扮的像個“漢奸”。

此人麵前的墳包似乎是才建的,上麵全是新土,當時,那人正哭的昏天黑地。

我之所以停住腳步,是因為此人身上的衣物穿得很整齊,這是我穿越以來見過的著裝最好的人。平常我所見的都是野人、獵人。為了保暖,他們大多數是用獸皮裹在身上。為了方便行動,他們的衣服上下是分開的,這也說明,無論哪個時代,野人的服裝變化不大,都很接近現代服裝。

經過多天的學習,我已經學會了野人所用的那種單音節語言。此刻站在新墳前,我換成野人的語言,小心地向對方問候,其意思大概是:“先生,請節哀……嗯,順便問一下,這是什麼地方?”

對方抬頭,淚眼婆娑的觀察著我。許久,對方臉色突然一變,脫口而出問了一句——他用的是野人的語言,翻譯成現代話,意思是:“你是誰?從哪裏來?”

對方的詢問句中,“你”似乎是用的敬稱,當時我不太了解野人的語言,許久以後,我才知道對方那句原話是“公子從何而來?”。而“公子”這個詞,在當時,可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用的。

把野人語翻譯成現代語言太麻煩,我努力用野人語言、現代思維與那人交流:“我‘穿越’十萬大山走來,但一直弄不清自己所在的地方,這是什麼地方?……請問這兒屬於哪個國家?那個朝代?”

對方沒有回答我的話,反而提了個問句:“什麼?你又是哪國人?”

我低頭看了看自己,又看了看對方:嗯,沒錯,黃皮膚,黑頭發、黑眼睛……對方難道看不出來咱也是中國人?

我沒好氣的反問對方:“你是哪國人?”

沒想到對方竟然說出了一個令我大驚失色的答案:“我是晉人,這裏是晉國趙城……附近。”

晉國趙城?!

對方的答案讓我琢磨了許久,百思不得其解的我又問:“請問閣下尊姓大名?”

這句話我是用野人的語言問的,哪種語言詞彙笨拙,但大概意思就是那意思。

對方倒很客氣,拱了拱手回答:“敝人嬰,名程嬰。”

我按住狂跳的心髒,又問:“這是哪一年?”

對方答:“景公後某年!”

看到我還在愣神,對方馬上又說出幾個年號,無非是魯國的什麼君多少年,齊國的什麼君多少年。最終對方一句話讓我徹底明白了:“周簡王某年……”

我張大嘴,口瞪目呆的看著對方——沒錯,青銅器時代,我早該想到青銅時代了;沒錯,對方身上穿的衣服不是用布製作的,而是一種葛麻;對方發出的都是些單音節字,這種語言如此原始,還有,還有……現在怎會不是春秋?

我抬頭看看天空,感覺一下四周的空氣,現在是春夏之交的時候,因為這裏是山區,天氣還不算是炎熱,空氣非常濕潤,甚至有點微微發冷,但對方一身葛衣,一點沒有瑟瑟的神態。,真的很耐凍耶!

嗯,這其實也不能說明對麵這人體格強悍到變態。雖然在這個時代,剛剛度過冰河時代的古人確實比現代人耐凍,但其中更大的緣故是因為古代遠比現代氣候溫暖。據說,地球氣候開始變冷是從宋代開始的,自宋代以後,地球的四季分明起來,原先生長在北方的蓮藕、梅樹、竹子等值物才開始向南方發展。

也就在這個時代,大多數西方人穿的甚至比中國人還簡單,比如在地中海,很多人身上隻圍著一塊布,而斯巴達人似乎把連“衣服”這個名詞都不知道,那隻是一群“穿大褲衩”的男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