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在夜很深的時候看以前寫的日記,就像是在看一場關於過去的電影,裏麵的人有著不明朗的表情,陽光很慵懶,風很輕雲很淡,會看到很多很多的蒙太奇鏡頭。然後在紙頁空白的地方寫上一些文字——記得有一回寫上了這樣一句話:“人到長大了才知道,能夠看著梧桐片片落葉而寂寞,是一天中的好日子。”這話是陳村說的,很喜歡那種落寞的心境,就像清晨大樹底下掃帚掃過留下的絲絲痕跡。或許真的像張愛玲說的一樣——“回憶這東西若是有氣味的話,那就是樟腦的香,甜而穩妥,像記得分明的快樂,甜而悵惘,像忘卻了的憂愁。”
當風又起,一切都好安靜,不要說話,慢慢想起,慢慢回味,也許在某一個不經意的瞬間,你會聞見一陣香味,隱約之中——它叫懷念。
不算最糟糕的
◎文/馬步升
至少,不要退到你已經見識過的比現在還糟糕的境地。
有一則故事說,一個窮人與妻子,六個孩子,還有兒媳、女婿,共同生活在一間小木屋裏,局促的居住條件讓他感到日子快要過不下去了,便去找智者求救。他說,我們全家這麼多人隻有一間小木屋,整天爭吵不休,我的精神快崩潰了,我的家簡直是地獄,再這樣下去,我就要死了。智者說,你按我說的去做,情況會變得好一些。窮人聽了這話,當然是喜不自勝。智者聽說窮人家還有一頭奶牛、一隻山羊和一群雞,便說,我有讓你解除困境的辦法了,你回家去,把這些家畜、家禽帶到屋裏,與人一起生活。窮人一聽大為震驚,但他是事先答應要按智者說的去做的,隻好依計而行。
過了一天,窮人滿臉痛苦地找到智者說,智者,你給我出的什麼主意?事情比以前更糟,現在我家成了十足的地獄,我真的活不下去了,你得幫幫我。智者平靜地說,好吧,你回去把那些雞趕出房間就好了。過了一天,窮人又來了,他仍然痛不欲生,他哭訴說,那隻山羊撕碎了我房間裏的一切東西,它讓我的生活如同噩夢。智者溫和地說。回去把山羊牽出屋就好了。過了幾天,窮人又來了,他還是那樣痛苦,他說,那頭奶牛把屋子搞成了牛棚,請你想想,人怎麼可以與牲畜同處一室呢。“完全正確,”智者說,“趕快回家,把牛牽出屋去!”
故事的結局是這樣的:過了半天,窮人找到智者,他是一路跑著來的,滿臉紅光,興奮難抑。他拉住智者的手說:“謝謝你,智者,你又把甜蜜的生活給了我。現在所有的動物都出去了,屋子顯得那麼安靜,那麼寬敞,那麼幹淨,你不知道,我是多麼開心啊!”
表麵看起來,智者的方法帶有某種黑色幽默,他並沒有讓窮人的處境稍有改觀,相反,窮人因此而經受了一段時間更嚴重的痛苦。但問題不在這裏,因為一個人生活得幸福與否,從來沒有一個恒定的標準,在更多的情形下,幸福與否是一個人的現實生活感受,是與先前的生活、與周圍人的比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的人一文不名,照樣活得有滋有味,你要說他窮,他會說某某比我還窮;有的人坐擁金銀,人能擁有的他都有,但仍然霧鎖愁眉,日月無光,你對他說,你已經幸福到家了,他會說,某某比我更幸福。我們不可簡單地嘲笑前者的麻木不仁,也不可輕易地指責後者的不知滿足,他們的滿足與不滿足各自有各自的理由。
俗話說,人心沒底兒,吃了五穀想六穀,吃了龍肉想豆腐,全在於一時一地的需要和心態。而且,對生活的滿足感的產生,並非全部來自生活給你提供了什麼,更多的則是你在生活中感受到了什麼。步行趕路的人看見以驢代步的人是多麼逍遙自在,而騎驢的人在騎馬的人那裏便要自慚形穢了,那麼騎馬的人在汽車麵前呢?汽車在火車、在飛機、在飛船那裏呢?我發現,為行路所苦的人,一旦有車坐,則很少去抱怨車速慢;吃不飽肚子的人,也很少對到口的食物挑挑揀揀。我從小就一直接受憶苦思甜教育,聽得最多的一句話便是:苦不苦,想想紅軍長征二萬五。長征咱沒走過,隻是聽說,但通過知情者的描述,眼前的吃苦受累,真的算是小小的挫折了。當然,施教者並非一定要我重走長征路,重吃長征苦,而是向我證明,你眼下吃的那點兒苦是算不了什麼的,要改變處境,必須通過堅忍不拔的努力。
寓言中的這位智者給窮人出的點子,其實還屬於憶苦思甜的教育範疇,不過,他不是拿別人的事來說事,他讓身處糟糕處境的窮人陷入了更糟糕的處境,以此來說明,你的處境雖然很糟糕,但還不是最糟糕的,還沒有到絕望的時候,需要你做的,是調整你的心態,鼓起你對生活的信心,改變眼下的處境,至少,不要退到你已經見識過的比現在還糟糕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