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狀元汪應辰。是信州玉川人。小時候就和一般兒童不一樣,好沉思,老成持重。不滿5歲,就會背很多古詩,出語驚人。18歲考中了進士。他的試卷特別突出。主考宋高宗出的題目:“吏道,民力,兵勢何者為本。”汪應辰沒有就事論事。指出三者都不是根本。“治之要以至誠為本”。高宗看後,非常滿意。一定要殿試。結果一看是個少年,覺得非常驚奇,特開一例,讓他到大殿上來。侍從讓他到了殿上,高宗非常滿意。中了狀元。在朝中任職。
可是他總覺得自己知識有限,應百尺竿頭再進一步、精益求精。他小時候,就聽說京城有個張九成,是個大學問家。久不得見,深為遺憾。如今和他同在一個朝廷任職。就主動到張九成府上,拜張九成為師。張九成很謙虛地說:“自己老了,沒有資格擔任當朝‘狀元郎’的老師。”可是汪應辰不依,接連下拜,由於他對自己學業精益求精,二人成了忘年交。互相研究學問。以後又聽說當朝宰相趙鼐有學問,又做了趙鼐的幕僚,虛心向他請教。二人也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由於他虛心求教,精益求精,使他的學問非常長進。成為宋代名流。
當一個人認識到自己知識出現某些不足時,他就會虛心向他人學習,隻有這樣你的知識才能豐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