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武?從上古至今無人不知武之本意就是幹戈之舉,然會其字意用乃為止戈。故《說文解字》訓曰:止戈為武。這其中便孕育著深刻的哲理:以武止幹戈。引深之,便是太極大道的陰陽互易之理。
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文化遺產之一。從武術內容年地,絕不是單純指人們在爭鬥中簡單的擊打或自衛動作,或是揮拳舞捧,吆喝呐喊的套路表演。中國武術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理論基礎,以內外兼修,身心互濟、術道並重為鮮明特點和一種況技體育運動。作為“術”,其外在表現形式隻是徒手或器械的攻防動作;作為“武”,其內容要博大精深得多,不能一言以蔽之。從內容講有功法訓練、套路練習和實戰格鬥;從開工講有單獨訓練、表演比賽和實戰製敵;從內涵講,則包括防身衛國、進身入世、修身煉性等人生的修為和處世的一些深層道理。所謂習文備武,君子之業也。
作為體育運動,武術有別於其他競技項目的顯著特點是:
1、功法、套路、技擊術三位一體。明確地講就是養生健體、修身煉性、技擊製敵統一於一體。技擊意識是各武術流派的共同特點,並使以表演為特征的套路演練也具有一種獨特的類質。功法的嚴格要求,使其具有獨到的養生價值。有些體育運動有強烈的格鬥性質但無套路演練。比如拳擊、摔跤。有些運動有內力訓練但不同於武術的內功,因而對人體無益。如泰拳拳師大多英年早逝。有些有表演而無技擊格鬥。如雜技、體操。唯有中國武術才把技擊、養生、健身、表演和哲學、倫理、功法、技道等集於一體,有其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2、內涵深遂、德藝並重、內外兼修的傳統文化基礎。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哲學與武術形成了形神相依的關係。儒、道、佛的哲理(周易、中庸之道、禪學)、倫理(尊師重道、行俠仗義)中醫理論(經絡學說、陰陽理論)、古典兵家思想(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等都是武術理論的淵源。在武林有句俗諺:“拳起於易,理成於醫。”在內家拳體現成為充分。
3、獨特的美學觀。儒道佛的美學觀在武術流派中比比皆是。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的“中正”、“浩然之氣”、“仁義”佛家的“虛空、禪悟”,無不具有一種追求內向的自我修養,整體的和諧,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天人合一觀。抽象的武德、武道是這種美學觀的自然載體。這與西方任一國家的那種強烈的外在自我表現及局部的技能訓練是大相徑庭的。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中最高層次的武功。說它層次高,一是境界高。太極拳從不講究恃強淩弱,好勇鬥狠,即使與人交手,也是後發製人,點到為止。二是功法無止境。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天人合一、永無休止。一層有一層的要求,一層有一層的功夫,一層有一層的境界。三是訓練方法合理。是以太極大道之理進行身心的修練。達到我與太極相交融的境界。
拳雖小道,然須本於太極正理。何為太極正理呢?太極陰陽之理大者可比宇宙。天乃乾而積氣覆於下,地乃刊而托質載於上,覆載之間相去甚遠,氣質不能相交。天以乾索刊而還於地中,其陽負陰則上升;地以坤索乾而還於天上,其陰抱陽而下降,一升一降,運其陰陽循環之理,陰中有陽,陽有有陰,故天地長久。天地陰陽交合而生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也。上天下地入居其間。人稟三才之中氣,為物之最靈。
太極陰陽之理力者可比人身。以心比天,心屬火在上為陽;以腎比地,腎屬水在下為陰。心腎相去八寸四分。苦使心火下降,心腎相交,水火既濟,陰陽交合,腎水得心火薰蒸,“水中火發,雪裏花開”則氣生。以氣比陽,以液比陰,氣自液中升,液自氣中降。氣中有水,水中有氣;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練精化氣,化精補腦,一升一降,周天循環,陰陽調合,人自長壽。陰陽調好而自生三才。三才者精、氣、神也。神者心中之神,精者腎中之水,氣者心腎之中氣也。故人同天地萬物,不離陰陽循環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