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內在的精神財富甚於外在的物質財富,這是古往今來一切賢哲的共同特點。英國作家王爾德到美國旅行,入境時,海關官員問他有什麼東西要報關,他回答∶“除了我的才華,什麼也沒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但他擁有不能用錢來估量的藝術才華。正是這位驕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訴我們∶“世間再沒有比人的靈魂更寶貴的東西,任何東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其實,無需舉這些名人的事例,我們不妨稍微留心觀察周圍的現象。我常常發現,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點不起眼的靈魂生活的跡象,也會閃放出一種很動人的光彩。
有一回,我乘車旅行。列車飛馳,車廂裏鬧哄哄的,旅客們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個少女躲在車廂的一角,全神貫注地讀著一本書。她讀得那麼專心,還不時地往隨身攜帶的一個小本子上記些什麼,好像完全沒有聽見周圍嘈雜的人聲。望著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輝中的安靜的側影,我心中充滿感動,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時代。那時候我也和她一樣,不管置身於多麼混亂的環境,隻要拿起一本好書,就會忘記一切。如今我自己已經是一個作家,出過好幾本書了,可是我卻羨慕這個埋頭讀書的少女,無限緬懷已經漸漸遠逝的有著同樣純正追求的我的青春歲月。
每當北京舉辦世界名畫展覽時,便有許多默默無聞的青年畫家節衣縮食,自籌旅費,從全國各地風塵仆仆來到首都,在名畫前流連忘返。我站在展廳裏,望著這一張張熱忱仰望的年輕的麵孔,心中也會充滿感動。我對自己說∶有著純正追求的青春歲月的確是人生最美好的歲月。
若幹年過去了,我還會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車上的那個少女和展廳裏的那些青年,揣摩他們現在不知怎樣了。據我觀察,人在年輕時多半是富於理想的,隨著年齡增長就容易變得越來越實際。由於生存鬥爭的壓力和物質利益的誘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其結果是靈魂日益萎縮和空虛,隻剩下了一個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軀體。對於一個人來說,沒有比這更可悲的事情了。我暗暗祝願他們仍然保持著純正的追求,沒有走上這條可悲的路。
善良·豐富·高貴
如果我是一個從前的哲人,來到今天的世界,我會最懷念什麼?一定是這六個字:善良,豐富,高貴。
看到醫院拒收付不起昂貴醫療費的窮人,聽憑危急病人死去,看到商人出售假藥和偽劣食品,製造急性和慢性的死亡,看到礦難頻繁,礦主用工人的生命換取高額利潤,看到每天發生的許多凶殺案,往往為了很少的一點錢或一個很小的緣由奪走一條命,我為人心的冷漠感到震驚,於是我懷念善良。
善良,生命對生命的同情,多麼普通的品質,今天仿佛成了稀有之物。中外哲人都認為,同情是人與獸的區別的開端,是人類全部道德的基礎。沒有同情,人就不是人,社會就不是人呆的地方。人是怎麼淪為獸的?就是從同情心的麻木和死滅開始的,由此下去可以幹一切壞事,成為法西斯,成為恐怖主義者。善良是區分好人與壞人的最初界限,也是最後界限。
看到今天許多人以滿足物質欲望為人生惟一目標,全部生活由賺錢和花錢兩件事組成,我為人們的心靈的貧乏感到震驚,於是我懷念豐富。
豐富,人的精神能力的生長、開花和結果,上天賜給萬物之靈的最高享受,為什麼人們棄之如敝屣呢?中外哲人都認為,豐富的心靈是幸福的真正源泉,精神的快樂遠遠高於肉體的快樂。上天的賜予本來是公平的,每個人天性中都蘊涵著精神需求,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之後,這種需求理應覺醒,它的滿足理應越來越成為主要的目標。那些永遠折騰在功利世界上的人,那些從來不諳思考、閱讀、獨處、藝術欣賞、精神創造等心靈快樂的人,他們是怎樣辜負了上天的賜予啊,不管他們多麼有錢,他們是度過了怎樣貧窮的一生啊。
看到有些人為了獲取金錢和權力毫無廉恥,可以幹任何出賣自己尊嚴的事,然後又依仗所獲取的金錢和權力毫無顧忌,肆意淩辱他人的尊嚴,我為這些人的靈魂的卑鄙感到震驚,於是我懷念高貴。
高貴,曾經是許多時代最看重的價值,被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現在似乎很少有人提起了。中外哲人都認為,人要有做人的尊嚴,要有做人的基本原則,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違背,如果違背,就意味著不把自己當人了。今天的一些人就是這樣,不知尊嚴為何物,不把別人當人,任意欺淩和侮辱,而根源正在於他沒有把自己當人,事實上你在他身上也已經看不出絲毫人的品性。高貴者的特點是極其尊重他人,他的自尊正因此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人的靈魂應該是高貴的,人應該做精神貴族,世上最可恨也最可悲的豈不是那些有錢有勢的精神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