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天下第一(1 / 3)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雄渾蒼涼的歌聲在鹹陽古道上空回響,是誰在唱歌?阿雄此刻走在鹹陽古道上,卻是隻聞其聲,不見其人。

阿雄不知何人所唱的曲子,乃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所作,秦娥指京城長安容顏皎好的女子,唐朝京城長安以前屬於秦朝的領地。

秦樓,春秋時期,秦穆公的女兒弄玉和她的郎君蕭史所住的樓叫秦樓。

灞陵,漢文帝劉恒的陵墓,在長安東郊,附近有灞橋,漢唐人送客至此,折柳而別。

樂遊原,位於長安東南郊,係長安最高處,為瀏覽勝地。

清秋節,即指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

此詞上闕寫春愁。秦樓上空,月色朦朦,夜深人靜,簫聲幽咽,如泣如訴,不絕如縷。這幽幽咽咽的簫聲傳入京城長安少婦耳中,驚斷了她的黃粱美夢,她原本正在夢中與她郎君相見。此時夢中醒來,發覺仍是獨守空房,更是難於入眠,窗外月正淒迷,人猶惆悵;夢中之情,眼前之境,交相疊映,揮之不去。不由想起當初,在灞橋依依不舍送別夫君的情形。自去經年,柳條綠了又綠,夫君卻不見歸家。

下闕寫秋思。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到了,少婦登高望遠,她獨自一人登上了長安城的最高處,樂遊原這塊瀏覽勝地;然而心中卻無限記掛夫君。向西翹首凝望,鹹陽古道上,車水馬龍,卻難覓送信驛使的身影,夫君又是音訊斷絕。西風蕭瑟,落日餘輝,惟見遍布四野的漢朝帝王陵墓,蒼蒼莽莽,巍然屹立。夫君不知歸,漢陵卻常在。

此詞情緒淒苦沉鬱,蒼涼哀怨,蕩氣回腸;此詞純粹以氣象取勝,境界空靈開闊,氣勢雄渾,意境高遠而灑脫。實乃登高望遠之作的千古絕唱。李白這首首《憶秦娥》詞與另一首《菩薩蠻》詞,被稱為“百代詞曲之祖”。

然而,在此兵荒馬亂之際,誰還有心情在鹹陽古道上唱此詞呢?此詞讓人聽來,無非是倍添淒苦、悲涼而已。

然而此歌聲傳入阿雄耳中,除了淒苦、悲涼之外,更多的卻是吃驚!因為此歌聲使他如同置身於八麵埋伏之中,周圍仿佛有千軍萬馬浩浩蕩蕩洶湧而來,此等聲勢令人難於喘過氣來。阿雄放眼空曠平原,竟看不到唱詞之人;凝神靜聽,麵上表情,一會驚奇,一會傷心失望。

阿雄驚的是世上居然有內力如此深厚之人,此歌聲猶如四麵八方丈同時傳來,讓他分不清其究竟來自何方!他當下不禁想道:“就算師父在世,內力也不在此唱詞人之上。”

阿雄失望的卻是:想到自己的內力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達到此境界,心中不禁感慨萬千。想想此行的目的,右手又不由自主地握了握了背後長劍,左手摸了摸胸口,那裏似乎放著很重要的物件。

阿雄索性把耳貼在地上靜聽,大約過了一柱香時間,眉頭漸漸舒展,突然飛身而起,向北急馳而去。約過了一刻鍾,歌聲驟然而止,唱詞之人似乎是一時興起。阿雄的速度卻沒因歌聲停止而放慢,過了半個時辰,他見到一酒家。

說是酒家,不過一家百幾平米的茅屋,屋外一竹杆上掛著一塊布,上麵一個大大的“酒”字,簡陋之至。阿雄進去時,屋裏已坐了十幾人,準確地講,一共有十一人。通常死得快的人,往往是不注意觀察的人,師傅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阿雄是不會忘記的,尤其是關乎生死的話。

阿雄在一個靠窗的位子坐下,要了一碗茶,他當然知道在這裏應該喝酒;但他從沒喝過酒,他有酒的時候,總是舍不得喝,因為他要留給他的師父喝,他師父嗜酒如命;但他師父可以沒有酒,卻不能沒有他;所以阿雄隻要有酒就會留給師父喝,所以,阿雄從沒喝過酒。

一個從不喝酒的人,就算有多傷心,通常都不會借酒消愁。

阿雄喝了一口茶,突見對麵坐著的老者走到一個年輕的白衣者身邊,對白衣者說:“老夫很喜歡你的劍,可否借給老夫看看?”

這句話是江湖中的大忌,此話一出,屋子裏驟然靜了下來,氣氛卻緊張了起來。白衣者卻若無其事地說:“這把劍自從鑄好後,就沒有拔出來過。今天我是第一次帶它出來;難得有人欣賞它,我先替它謝謝老先生,老先生想看就看吧。”白衣者說完雙手恭恭敬敬奉著劍遞給老者,白衣者語氣中充滿敬意,這敬意不知是敬這把劍,還是敬老先生。

老者接過劍反複端詳,讚不釋口。幾次欲拔出劍來,引得旁觀者一陣陣緊張,然而白衣者卻無動於衷;老者最終沒拔出劍就把劍還給了白衣者。

白衣者接過劍,付完酒錢就走了。

坐在屋裏的人議論紛紛,好幾人都抱怨老者沒將劍拔出來看個究竟;老者卻笑笑說:“人家自己都沒拔出來,老夫怎麼好意思拔出來呢!不過實在對不起大家,這次的酒錢我請了,大家盡管喝。”眾人聽罷笑逐顏開,齊聲道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