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分析,黃海的海水之所以呈現黃色,與曆史上黃河多次決口密切相關:每一次黃河決口,河水都會挾帶大量黃色泥沙進入黃海,特別1194-1855年的600多年時間內,黃河水一直都注入黃海裏。這些泥沙在海底日積月累,使海水中懸浮物質增多,海水透明度變小,因此呈現黃色。
不可忽視的“幫凶”
除了黃河外,中國境內的淮河、碧流河、鴨綠江,以及朝鮮半島的漢江、大同江、清川江等眾多河流也注入了黃海,這些河流攜帶的泥沙也特別多,它們在黃海變“黃”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幫凶”作用。
在這裏,咱們選取注入黃海的一條主要河流——淮河進行分析,看看河水是如何讓海水變黃的。
淮河是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遊平原之間的一條重要河流。曆史上,這條河流經常泛濫,遠的不說,單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半個世紀,淮河流域便發生了多次大洪水。
1954年夏季,淮河流域發生了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河南、安徽、江蘇3省遭受嚴重的洪澇災害,其中安徽災情最重。整個7月份,連雲港、徐州、許昌一線以南雨量均超過300毫米。
淮南山區及洪汝河、沙潁河中下遊雨量最大,造成淮河水位暴漲。
1975年8月上旬,淮河上遊出現罕見的特大暴雨,河南省泌陽縣林莊3天雨量達1605.3毫米,位於暴雨中心地區的兩座大型水庫垮壩。河南省有820萬人口、106萬公頃耕地遭受嚴重水災,倒塌房屋560萬間。
1991年淮河、太湖流域發生洪水,淮河受淹耕地401萬公頃,倒房196萬間。洪澤湖蔣壩最高水位達14.06米,三河閘最大泄量8450立方米/秒,入水道金湖最高水位11.69米,超過曆史最高紀錄0.50米。
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發生了持續性洪澇災害,這期間淮河流域先後共有7次強降雨過程。由於降雨時段集中,降雨量大,雨帶穩定,造成淮河流域嚴重洪澇災害。
2007年淮河流域再次發生全流域性大洪水,安徽省再次遭受嚴重的洪澇災害。
……
專家指出,由於淮河流域開發很早,因此很多地方農田多,森林少。在植被不是太好的情況下,當大雨傾瀉、河水暴漲時,大量的黃土便被卷入淮河,河水一路奔騰注入黃海,從而增加了黃海的泥沙沉積。
黃海自身的因素
除了河流輸送泥沙這一外部條件外,黃海變黃也有其自身的內在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黃海海麵的風力小。雖然每年也有台風從這裏北上,並掀起滔天巨浪,但這樣的次數很少。因為太平洋南部生成的台風一般到達南海和東海便減弱了,每年從黃海北上的台風次數一般不會超過10次。大多平常的日子,黃海都靜若處子。因為風力小,濕度大,黃海的霧比較多,冬季、春季和夏初,特別是7月,黃海沿岸經常大霧彌漫。可以說,黃海的多霧區幾乎涵蓋了所有沿岸地區:西部從成山角至小麥島,北部從大鹿島到大連,東部從鴨綠江口、江華灣到濟州島,沿岸海域均為多霧區,其中成山角年均霧日為83天,最多一年達96天,最長連續霧日達27天,被稱為“霧窟”。
第二個因素,是黃海海底的水流微弱。黃海麵積37.86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40米,從整體來看,它的流速通常隻有最大潮流速度的1/10左右。黃海環流主要由黃海暖流和黃海沿岸流所組成。黃海暖流是其南部溫暖的海水,它沿著黃海底部的深槽向北流動,但平均流速僅約10厘米/秒;黃海沿岸流是黃海沿岸的河水注入海中引起的海水流動,這一海流的流速也不到25厘米/秒。
風力小、海流速度緩慢,導致黃海的海水活動性較差,與其他海域的海水交流小,因此海水中蘊含的泥沙便不容易流到外海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