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地形的秘密(1)(1 / 3)

撒哈拉的“眼睛”

非洲的撒哈拉,是一片可以將整個美國裝進去的大沙漠。

在這片荒無人煙的荒漠裏,隱藏著許多人類未知的秘密。其中,被稱為撒哈拉“眼睛”的一處圓形地貌,更是充滿了神秘和詭異的色彩。

這處圓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它為什麼被稱為撒哈拉的“眼睛”呢?

地球上最大的沙漠

撒哈拉沙漠的總麵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對人類來說,這個沙漠中的巨無霸已經不算“年輕”了。

據科學考察,它大約形成於250萬年以前。人們在撒哈拉地區發掘出大量的古文物,根據這些文物推測,在距今約10000年至4000年前,撒哈拉並不是沙漠,而是大草原,至少,它也應該是一塊塊草木茂盛的綠洲。在這塊美麗的沃土上,有許多部落或民族生活,他們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明。

可是滄海桑田,時過境遷。今天的撒哈拉沙漠沙海茫茫。

據專家分析,製造這個超級大沙漠的“主謀”主要有以下幾個。

第一,副熱帶高壓。由於撒哈拉沙漠所在的北非地區位於北回歸線兩側,這裏常年被副熱帶高氣壓控製。在副高的勢力範圍內,盛行幹熱下沉氣流。這些氣流籠罩著北非,再加上非洲大陸南窄北寬,受副熱帶高壓帶控製的範圍大,所以造成了大麵積的幹熱區。

第二,東北信風。這股信風來自於亞洲地區,它經過西亞的漫漫沙漠,變得又幹又熱。由於北非與亞洲大陸緊鄰,東北信風長驅直入撒哈拉地區。它與副熱帶高壓“狼狽為奸”,使得北非很難下雨,從而變得更加幹燥。

第三,地理地形。在北非的東側,有一座隆起的高原——埃塞俄比亞高原。這個平均海拔在2000~2500米的大高原,像一扇屏風一樣,擋住了印度洋來的暖濕氣流,使得撒哈拉東部地區難以下雨。而在北非的西麵,由於海岸線比較平直,從北方來的加那利寒流直接進入了廣袤的西非大地,這股寒流對西部沿海地區起到了降溫和減濕的作用,這使得西部地區也難以下雨。另外,北非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地形單一,地勢平坦,氣候也相對單一,因此形成了大麵積的沙漠地區。

廣闊無垠的撒哈拉沙漠,至今很多地方無人涉足,它裏麵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神秘的撒哈拉之眼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一艘宇宙飛船在太空遨遊。當飛船經過非洲上空時,宇航員在遠離地球幾百千米的太空,觀察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撒哈拉沙漠西南部,有一個圓形的東西,它像一隻睜得圓溜溜的眼睛,緊緊地盯視著太空中的人們。

撒哈拉沙漠離開視線後,宇航員仍感到那隻“眼睛”緊緊盯著他們的後背,令他們有一種芒刺在背的感覺。

這隻“眼睛”,就是被人們稱為撒哈拉之眼的奇異地貌。其實,很早以前,它就已經出現在撒哈拉西部,並在荒涼、枯寂的沙漠裏沉睡了若幹年。如果不是宇航員在太空“喚醒”了它,它還可能長期沉睡下去。

好了,咱們現在就去看看那隻巨大的“眼睛”吧。它位於撒哈拉沙漠西南部的毛裏塔尼亞境內。其實,這是一個出現在沙漠地麵上的巨大同心圓,它的海拔高度約400米。過去,這裏荒無人煙,即使有人偶然來到這裏,也會“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因為這個同心圓是如此之大,它的直徑有48千米左右,置身其中,你根本不知道它是圓是方。隻有太空中的宇航員,或者天上的人造衛星才能一覽它的全貌。這個同心圓實在太像一隻眼睛了,或者說,它像一個菊石。

從衛星拍攝的照片來看,它一共分為三層,最中心的一個圓圈,很像一隻眼瞳,它的一側邊緣稍有破損,但並不妨礙它的美觀。

這隻“眼瞳”的外圍,是一個更大一些的圓圈,它把中心的圓圈緊緊包圍起來,無可爭議地成了“眼球”。最外圍的那個大圈,當然便是“眼瞼”了,更絕的是,這個大圈的外沿有絲絲縷縷的環狀物,它們仿佛是這隻“眼睛”的眼睫毛。

撒哈拉之眼的內部十分平坦,四周則是一些淺山丘,再遠處便是漫漫黃沙了。站在“眼睛”邊上觀察,撒哈拉之眼猶如山岩雕琢而成的大木盆,又像一隻巨大的碟子。人走在邊上,宛如一隻在巨大的圓盤上行走的小螞蟻。

撒哈拉之眼成因猜想

自從撒哈拉之眼被宇航員發現後,到這裏考察的人們絡繹不絕,科學家們都試圖揭開這個神秘地貌的成因。

最初,科學家們認為這是一個由隕石撞擊形成的隕石坑。

因為在撒哈拉大沙漠裏,有人曾經發現過一個寬達45米,最深處距離地麵16米的巨大隕石坑。據估測,撞擊地球的隕石重約5000至10000公斤,墜落的速度超過了3.5千米/秒。撒哈拉之眼雖然深度較淺,但在地麵上的痕跡十分明顯,科學家分析,“畫出”直徑達48千米的圓圈,隻有天外來客——隕石才能做到。這塊隕石在撞擊地球時,表麵最大的一方先接觸地麵,因此形成的坑直徑很大,而坑卻並不深。

不過,科學家們在進一步考察時發現,隕石坑之說並不成立。

因為圓圈的中心地勢太平坦了,而且地麵上並沒有高溫和撞擊過的地質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