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澄對唐僧說:“以前蒙你們救了我的兩個孩子,就建了一座寺院,取名救生寺,一直供奉香火不斷。”又叫出陳關保和一秤金來叩謝四人,請他們去寺中觀看。到了寺中,裏麵果真有四尊塑像。八戒、沙僧等都讚那塑像造得逼真。行者問陳澄:“以前那座大王廟怎樣了?”陳澄說:“那廟當年就拆了。自從這救生寺建起之後,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都是幾位老爺的庇佑。”行者笑著說:“這是上天賜給你們的,與我們有什麼關係!但我們這時去了後,保你這一莊上人家子孫繁衍,六畜興旺,歲歲豐收。”隨來的眾人都叩頭拜謝。陳家莊家家戶戶都爭著請唐僧師徒到家裏去用齋。八戒笑著說:“以前想吃的時候,卻沒人請,今日吃不得了,卻是一家又一家的來。”
已到深夜,三藏守著真經,不敢離開,就在樓下打坐看守。將到三更時,三藏悄悄地說:“悟空,這裏人家知道我們已得道成佛了。自古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若在這裏耽擱久了,恐誤了大事。”行者說:“師父說得有理,我們趁此夜深人靜,悄悄地走罷。”八戒、沙僧連白馬都能會意,就輕手輕腳地出來,找路往東而去。隻聽得半空中有八大金剛叫說:“逃走的,跟我來!”把唐僧四人連白馬用香風托起,駕雲而走。至此,唐僧師徒西去取經,九九八十一難已盡。
陳家莊上的人家,天亮起來,仍舊準備了果品來獻,卻不見了唐僧等人,都慌慌張張,不知所措,叫苦連天地說:“不該就這樣把活佛放走了。”自此凡到救生寺中去燒香祭拜,祈雨許願者,沒有一個不靈驗的。
八大金剛使起神通,一陣香風把唐僧四人送到東土長安。唐太宗自貞觀十三年九月送唐僧出城,貞觀十六年,派人在西安關外建了望經樓,以便接經。太宗年年來看。這一日恰好太宗駕到望經樓,忽見西方滿天祥雲,陣陣香風。金剛停在半空中叫道:“聖僧,這裏是長安城了,我們下去不好。這裏人聰明伶俐,恐怕會露出我們的真相。孫大聖三位也不用下去,你一個人去傳了經給太宗就回來。我們在雲中等你,與你一同回去繳旨。”大聖說:“你們說的雖然妥當,但我師父如何挑得了這經擔!如何牽得了這馬!還得我們一同下去送他,煩你在空中稍等。”金剛說:“前日觀音請示過如來,往返隻在八日之內。今已四日有餘,隻怕八戒貪圖富貴,誤了期限。”八戒笑著說:“師父成佛,我也望成佛,豈有貪圖富貴之理!真是粗人!都在這裏等我們,待交了經,就來同你們西去。”
呆子挑著經擔,沙僧牽著馬,行者領著聖僧,按下雲頭,落在望經樓邊。太宗同眾官見了,即下樓相迎,說:“禦弟,可把你盼來了!”唐僧忙倒身下拜,太宗扶起,問說:“這三個是什麼人?”唐僧說:“是途中收的徒弟。”太宗大喜,命人扶禦弟上了太宗的馬一同回朝,大聖握金箍棒相隨。八戒、沙僧扶馬挑擔,隨太宗後麵進入長安。
唐僧四人隨太宗入朝,滿城的人全都知道是取經人回來了。長安城中唐僧住過的洪福寺大小僧人,看見幾棵鬆樹全都向東傾頭,驚訝地說:“怪哉!今夜不曾刮風,如何這樹都扭過頭來了?”唐僧舊徒說:“當年師父去時,曾跟我們說:‘我去之後,或者三五年,或者六七年,隻要看樹頭是向東,我就回來了。’我師父佛口聖言,因此知道這個。”忙披了衣服去看,見唐僧等跟著太宗,不敢上前。唐僧下馬進朝,行者三人同龍馬和經擔都留在殿前台階下。
太宗傳旨:“禦弟上殿。”唐僧上殿,太宗賜唐僧坐下。唐僧教把經卷抬了上來。太宗問:“多少經文,怎麼取得的?”唐僧說:“臣僧到了靈山,參見佛祖,佛祖命阿儺、伽葉二位尊者引到藏經樓內取經。他兩位索取禮物,因無禮物與他,便傳了些無字經書給我們,後來臣等發現,又回去懇求佛祖傳有字真經。佛祖說:‘經書不可空取,致使後人無錢使用。’因此隻得將紫金缽盂給他,方傳了有字真經。此經共三十五部,各部中選了幾卷傳來,共計五千零四十八卷,合一藏之數。”太宗大喜,叫:“光祿寺開東閣設宴酬謝。”忽然看見唐僧三個徒弟立在階下,相貌古怪,就問:“高徒是哪國之人?”長老說:“大徒弟叫孫悟空,又叫孫行者,原是東勝神州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人氏。因五百年前大鬧天宮,被佛祖困壓在五行山石縫中。蒙觀音菩薩勸善,情願皈依佛門,臣到那裏將他救出,一路西行,幸虧他保護,才保全了性命到靈山。二徒弟豬悟能,又名豬八戒,原是福陵山雲棧洞人氏,因在高老莊作怪,蒙菩薩勸善,幸虧行者收伏了他。一路上挑擔有功。三徒弟沙悟淨,又名沙和尚,原在流沙河作怪,也蒙菩薩勸善,歸入我教。那馬卻不是原來陛下所賜之馬。”太宗說:“毛色相同,怎麼不是?”三藏說:“此馬不是凡馬,乃西海龍王之子,原馬已被他吞了。因他有罪,也蒙菩薩解救,叫他與臣做腳力。登山越嶺,回來馱經,全依賴此馬之力。”太宗聽後,讚歎不已。又問:“遠去西方,路程到底有多少?”三藏說:“菩薩說有十萬八千裏。臣隻知道經曆了一十四個春秋,一路不是高山就是惡水,還經過幾個王國,都有倒換關文的印章。”便叫行者把通關文書拿給太宗。太宗看了,見上麵有寶象國印、烏雞國印、車遲國印、西梁女國印、祭賽國印、朱紫國印、獅駝國印、比丘國印、滅法國印等,還有幾個州府之印。太宗看完收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