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寺後街上一個叫“青鳥”的咖啡屋。寺後街大概因其在相國寺的後邊而得名。這是一條東西大路,並不長,幾百米長吧。和中山路在一個叫“行宮角”的地方交彙。十字路口的南北都是中山路,西邊是省府西街。原來這裏有一座標誌性的建築,叫四麵鍾,有兩層樓高,是一個西洋的亭式建築。東西南北四麵各鑲嵌有一麵大鍾,無論你從那個方向走到這裏,都能看到鍾上所顯示的時間。而且由於表麵大,幾十米外都能看到。早些年,鍾表還是奢侈品時,大人想知道時間,常常會對孩子說:“去外邊看看四麵鍾,現在幾點了。”挺方便的。大約是七十年代吧,這裏擴路,覺得四麵鍾影響交通,就把它拆了,讓一些老人唏噓不已,就是一些三四十歲的人,小時候也見識過四麵鍾的風采,也覺得挺可惜的。四麵鍾最少也是一座民國時期的文物,現在想想,在這裏影響交通,把它整體搬遷了不就行了,文物的不可再生性,留給開封人的隻能是遺憾了。後來有人提議重修四麵鍾,終因支持的意見不多而不了了之。對於一個有著兩千六百年曆史的古城來說,一二百年的的文物簡直不能叫文物,這是一部分人的想法;還有一些人覺得一個心愛的東西被毀掉了,雖然心痛,但時間久了,也許會淡忘,你現在弄個假的整天在眼前晃,讓你的心天天受煎熬,那會好受嗎?也有人覺得,任何東西都有它的時代烙印,時過境遷,現在人們不需要再通過看四麵鍾了解時間,何況,現在車多人多,也真的容不下一座四麵鍾了,拆了也好。不管人們的想法怎樣,現在這裏是隻有路而沒有四麵鍾了。可四麵鍾和行宮角一樣,現在已經成了一個名字,一個鑲嵌在人們記憶中的名字,對於四麵鍾和喜歡它的人來說,這也算是一種安慰吧。
已經是傍晚時分了,大地的熱氣還沒有散去,路上行人不多,汽車也不算多,(比起大城市來。)多的是自行車,實在太多的自行車常常在十字路口形成四個車潮,在綠燈紅燈的變換中,車潮有時會在這裏短暫交彙,那可真可以稱作壯觀了。汽車的速度在小城是無論如何也提不上去的,於是喇叭就成了前行的先導,人車的喧鬧聲、碰撞聲,時不時的爭吵聲交織在一起,用一個詞來形容就叫作“嘈雜”。此時此地,人們感到更熱了,但“青鳥”咖啡屋卻如熱浪裏的一片清冷的綠蔭,吸引著你走近它。這間咖啡屋室內麵積雖然不大,但給人一種溫馨的感覺。裝飾很有風格,透露出濃鬱的異國情調。門口是一角小小的花園,草坪修建得很整齊;兩棵一人多高的丁香樹和梔子樹一左一右地護衛著小小的柵欄門;雖然不怎麼對稱,倒也鬱鬱蔥蔥的。大塊的麻麵青石板構築起建築的外輪廓,邁上幾階花崗岩條石砌成的踏步,便來到了兩扇紫紅色的大門前。門上的銅拉手明光鋥亮的,隱約從裏麵傳出幾絲若有若無的爵士樂。哥特式的窗戶上裝飾著彩色玻璃。一進門,就能看到一尊真人大小的石膏像,類似希臘神廟中的女神。兩根羅馬柱把屋子自然地分成幾個空間。空調將室溫控製在二十五度以下,讓進來的人感到非常舒適。室內牆壁上掛著表現外國風情的油畫,地上鋪著紅色的地毯,空間色彩以黃橙等暖色調為主。不知是咖啡屋的隔音效果好,還是裝飾得有格調,總之,你在這裏會忘記外邊的炎熱與嘈雜,盡情享受這一方這一時的清淨和幽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