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不悲不喜(1 / 2)

積雪落了半響,把總個峽穀快要填平。無數堵在峽穀裏的英軍被掩埋在雪裏,再也逃不出生天。留在後麵斷後的英軍已經膽破心驚,後路堵死,前有追兵,再無心抵抗,紛紛舉手投降。僥幸逃到河岸的英國人還有一兩千人,隻求浮橋趕快建好,好快快逃離這地獄般的險地。

對岸忽然燈火通明,冷從峰帶人早守在那裏,火力隻管壓製那些搭橋的工兵。

峽穀後的藏民們早搭起木板等物,從雪山翻了過來,居高臨下把英國人圍了了水泄不通。

英國人在河床上急忙擺開隊伍,準備負隅頑抗。譚嗣同正要帶人衝殺,隻見從宗山遠遠一路燈火蜿蜒過來了。

馬蹄聲近,領頭的正是千盼萬想的文碩到了。

可惜他帶來的不是援兵,而是接替他的新一任駐藏大臣升泰。文碩因為違抗朝廷旨意,輕起兵釁,與西洋結仇,已經被就地革職了。

原來李鴻章認為西藏可以放棄,畢竟是藏人的自治地方。如果得罪了英國人,那長江一線就會成為英國人動手的借口,中國富蔗之地盡在江南。國力如此,朝廷根本抵不住英國人的侵略,到時候隻怕國本都會動搖。所以這個險是萬萬不能冒的。

升泰倒是幹脆,隻要譚嗣同馬上撤兵後退,讓英國人安全撤離。他還帶來一個消息,皇帝已經親政了,主意是李鴻章出的,旨意就是當今皇帝下的。

“若英國人不是撤退,反倒得勢不饒人,再來攻打宗山,甚至入侵拉薩,升大人到時又如何處置?”譚嗣同絕不會眼看大好局麵翻盤,放過這重挫洋人的機會,又悲憤小皇帝原來也是個阿鬥。厲聲質問升泰,“英國人兵強馬壯,我們費盡心力才占了優勢,隻怕放虎歸山,就再製他們不住。大人你這是誤國呀。”

唐紹儀久在衙門辦事,隨袁世凱已經曆練的圓通達練。他出來圓場:“如今英國人已經嚇破膽了,隻想逃命,若負隅頑抗,必然是全殲的命運。我們不要告訴他們朝廷旨意,隻逼他們投降,立下字據,也不再傷害他們,如此英國人免了全軍覆沒之災,我們有了他們不再入侵的字據,雙方都可以接受,我猜朝廷也不會反對。”

譚嗣同是自願抗英,並不受朝廷節製,升泰可以罷了文碩的官,卻奈何不了譚嗣同,見譚嗣同絕不會答應自己無條件放走英國人,隻好聽了唐紹儀建議。

譚嗣同想到若真的殺了英國人一整支軍隊,那也肯定會引起天大的國際糾紛,真和英國人全麵開戰,上當的還是我方。李鴻章老謀深算,所考慮不是沒有道理,便也同意了唐紹儀所議。

剩下的事便交給了唐紹儀去辦了,他少年留洋,知外國人禮儀法度,在朝鮮又深的袁世凱教誨,專門與俱國周旋,所以處理起來得心應手。到河邊與洋人談到天亮,俱事已經處理的妥妥當當。

英國人軍械庫被毀,糧草被燒,人員傷亡過半,後路被斷,已經是一支四麵楚歌的孤軍,自然不敢再戰,見中國人此時主動議和自然是聽到了巴不得的喜訊。當即同意了撤回錫金,但還是要求西藏要開放隆吐山通關口岸,以求挽回一點顏麵。

允許英國人在西藏從事經濟貿易並不是壞事。譚嗣同對通商開放一事一直讚同,沒有反對這個要求。這本來是社會進步的因素,張之洞就是一直在利用洋人互通有無,搞活經濟,隻要不損害國家利益的事,他都是敢為天下先,在廣州譚嗣同耳濡目染,也懂得了許多。西藏的閉塞造成的愚昧落後,被宗教控製統治,同樣不是譚嗣同樂見的。

當下雙方談妥,英國人立下了字據,升泰代表朝廷簽字畫押。譚嗣同要冷從峰開放了隆吐山關卡,放英國人退回了錫金。

這一戰為西藏贏得了十多年和平。英國人被嚇破了膽,一直等到了十多年後見清朝更加破敗,譚嗣同已死,才敢再次入侵西藏。那已經是這個國家巨變前夜了。

眼看英國人從山路撤走了,所有將士俱揚眉吐氣,都站在碉樓上歡送這群侵略者。隻有譚嗣同默然無聲。

這一戰是憑膽氣打的,卻是憑僥幸贏的。譚嗣同心知肚明。雖然自己做了許多安排,但在洋人的火力麵前,一切都顯得不堪一擊,他們摧朽拉枯般攻下了隆吐山碉樓,半天便打垮了幾千人的防線,譚勇的親兵隊傷亡過半,藏人死傷了上千人。隻要再多些時間,宗山城被轟垮也是預料中的事情。如果不是黃飛鴻他們及時趕來,衝亂了敵人的部署,當時宗山城就岌岌可危了。哪裏還有後麵的運籌帷幄?而文碩的下台,失去強援,將會是致命的一擊,宗山都守不住,談什麼反攻設伏?譚嗣同想想都是後怕。周圍的人都在為勝利開心喝彩,他卻悲從心來。國防,沒有武器,沒有先進的軍事理念,沒有國家力量的支持,哪裏來的國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