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戰而定(2 / 2)

“是啊,這數百年以來,有上千人打算探索這元戎穀,但都無功而返,其中甚至還有豪傑等級的人!其中有百來人打算硬闖,結果真是死無葬身之地!”

“哼哼,我們就在這裏等著,無論這蘇家子是闖還是不闖,他都死定了!”

其他人頓時摩拳擦掌,奸笑不止。

……

蘇儀走在山穀之中,回頭一看,身後沒有人追來,心中稍定。

山穀兩旁的山壁幾乎有十丈高,垂直落下,中間有一人寬的過道,斜斜向上。腳下溪水流淌,頭頂枝條蔽日,整體地形仿若被人一劍劈開,呈現出一線的地勢。蘇儀走在其中,心中卻在回憶適才那黑衣土匪施展的“奇謀巧計”。

“‘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啾啾之群,焉知屈伸’,我記得這段話原本是出自宋朝的《武成王廟李牧讚》,但在兵鋒大6,早有了這篇文章,是奇謀‘一戰而定’的動口訣。”

好在原來的蘇儀學有成,現在的蘇儀能夠迅地想起這十幾年來所學的一切。

奇謀,指的是在戰場中領兵作戰的戰術,隻要某種戰術符合兵聖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的聖道,就可以形成傳世奇謀,為後人所使用。

而李牧將軍的“一戰而定”,形成於他的著名戰役:北逐匈奴。

李牧是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一,是趙國的將領。當時北方蠻族猖獗,李牧受王命駐守於雁門郡和代郡,蠻族來犯,李牧卻對外堅壁清野,高掛免戰牌,幾年不曾應戰;對內則優待士兵,嚴格操練,頻繁探聽蠻族情報,讓蠻族幾次進犯都無功而返。

李牧數年不出戰,蠻族無法忍受,他手下的士兵也頗有微詞,傳到趙王耳中,連趙王都無法忍受了,以為是李牧怯戰,一怒之下把李牧換了下去,讓另外一名將領承擔邊防重任。

這名將領剛剛上任,急於立功,一改李牧堅壁清野的策略,頻繁出征,結果力有未逮,不敵蠻族,往往勝少負多,將士死傷慘重。趙王不得已,隻得請李牧官複原職,結果李牧堅決稱病不出,趙王無奈之下,隻能保證不再幹涉他的軍事策略。

李牧官複原職之後,又是幾年不出戰,當時蠻族缺乏攻城技術,對著高牆闊壘隻能幹瞪眼,但李牧可沒閑著,他再次提高士兵的待遇,同時加強了士兵的訓練。經過這數年囤養,李牧手下的士兵個個操練嫻熟,士氣高漲,人人都牟足了勁,紛紛請戰,表示寧可不要賞賜,也要跟蠻族決一死戰!李牧手下的士兵們士氣爆棚,而蠻族久久不能曆戰,卻懈怠了!

李牧現時機已然成熟,便精心挑選戰車一千三百輛、戰馬一萬三千匹、悍勇的步卒五萬、善射的弓兵十萬人,出城誘敵。他先派大批牧民驅趕牲畜放牧,蠻族早已憋的久了,一看人族出城,瞬間紅了眼,提槍就追,李牧佯裝戰敗。獲得勝後,蠻族開始輕敵,認為對方主帥怯戰,連士兵都如此軟弱,於是蠻族單於率領大批軍隊入侵。李牧廣設奇兵,從左右兩翼包抄蠻族,一舉斬殺十萬蠻族。隨後李牧乘勝追擊,擊破東胡蠻族,降服林胡蠻族,蠻族單於落荒而逃。

此後十餘年,蠻族再也不敢靠近趙國邊境。

後人讀這段曆史有雲:所謂“百戰百勝”,無非是虛名而已,百勝仍不能解決敵人,和無勝有什麼區別?或不戰,或“一戰而定”,才是真正的勝利。

甚至連**在抗戰時期都有過: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意為打十次擊潰戰,不如打一次殲滅戰!傷敵人十根手指,過不久就會複原,而砍斷敵人一根手指,再也長不出來!

蘇儀也讀過這段曆史,再結合戎甲大6的一些特有的文化,輕易地認出了這道奇謀:

“由於李牧的戰術暗合《孫子兵法》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而引了‘聖道傳頌’奇觀,形成了奇謀‘一戰而定’,從此之後,人族的兵家仕子都有機會學習這道奇謀。”

“‘一戰而定’的效果,一開始隻是增強下一次攻擊的威力和度,但消耗的士氣也會成倍提升。先前那黑衣土匪用了這道奇謀之後,立刻耗盡了所有士氣,戰鬥力迅萎靡,變得還不如普通人,副作用可見一斑,顯然他隻是粗淺地掌握了‘一戰而定’而已。”

蘇儀知道,隨著對這道奇謀的領悟加深,一戰而定的效果會更加強大,並且還會衍生出更多的妙用。

當一戰而定的效果擴散到全軍時,更可以在短時間內增強全軍的戰鬥力!

初一見“奇謀”的應用,蘇儀便感到心潮澎湃,聯想到其他奇謀還會有各種詭異特效,蘇儀對修習兵法的渴望更加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