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了愛才之心的林大人,高高興興地同意了關夫子的建議,放棄了把張立趕出書院的計劃,並將其視為自己的得意之作。
到了後來,隨著張立最終穩穩地、牢牢地占據同期學子全年級七個班級的第一名位置,林大人驕傲了,他總會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當初如何慧眼識人,如何斷然打破書院千年舊例,最終破格引薦張立插班進入書院的一係列舉動到處宣揚,引得眾人無不敬仰。果然在在書院教授之間傳為美談,最後弄得一牆之隔的古塔鎮上的閑漢們也知道了。
說得多了,林大人完全忘了自己當初想要報複張老財的計劃,自己也相信自己確實有伯樂的眼光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大智慧。受此啟發,他對於“百年之後配享書聖廟內香火”之事便上了心,從此便對於那些不走尋常路找上門來,求取書院入學名額的土包子出身的學子們十分在意。數年下來,倒是又讓他找出了不少貧家少年天才,這使得林大人的聲名如日中天。林大人發現和證明了自己平生最是引以為豪的“頑石辨玉”的能力,就更加驕傲了。
林大人過世之後,下一任古塔書院的山長馬大人深感壓力山大。因為馬大人自覺沒有林大人那樣睿智老辣的眼光。
考慮了很久,馬大人改革了書院隻針對貴族子弟的招生計劃。
從此,古塔書院每年對於貧困學子也會給出一些名額,令其作為“試讀學子”,如同張立一般免試入學,然後利用半年的時間來查看這些人的資質是否優秀。
當然,這些人的待遇自也遠遠不如貴族子弟們,他們被集中成一個一百人的大班,分配在書院一角的庫房中學習,睡的是大通鋪,吃的是粗糧,其它各種待遇也都大大降格。一學期後,這個大班便會被撤除,隻保留那些極為優秀的學童轉入到正式的貴族子弟班級去,並從此享受與貴族學子同樣的生活待遇。
利用這種模式,楚國的一些平民子弟們得到了接受優秀教育的機會。並由於他們普遍更為刻苦更為珍惜讀書機會的原因,那些被轉入正式班級裏的平民精英們,絕大部份人在後來都成為了楚國的朝野柱石。
馬大人一見此舉大獲成功,便在之後不斷擴大這個“試讀學子班”,當他去世之時,該班已經擴大至每次招收一千人,雖然絕大多數學童依然隻能在書院裏學習半年,卻是受到了一些比較正規的教育,很多人因此擺脫了世代平民的命運。
這使得古塔書院在平民們心目中也成了聖殿一般的所在,古塔書院從此邁上了更高的顛峰,名聲漸漸傳到了楚國之外去。
林大人和馬大人二人都因為開啟了平民教育模式,使得楚國的人材更加鼎盛從而國力大漲,以至於在其後數百年內,楚國先後吞並了兩個相鄰小國和一個與自己國土麵積相差無幾的中型國家。
林馬二位大人被天下士林尊稱為“教育改革者”、“開啟民智的今聖”。二人活著之時美譽天下,死後則被朝廷贈以美諡並被後人著書立傳,塑像也被搬入天下書聖廟中供奉香火,美名流傳千古。
這一切,都是因為出了張立這個妖孽的土包子讀書天才所致。
所以,張立同樣在後世被奉為“天下平民書生第一人”、“天下平民精英典範”,天下書聖廟也都塑了他的塑像。當然,他與林馬二位大人無法相比,他的塑像被立在書聖廟門口,擺的是傳說中張立當年“月下讀書”的造型,倒也分得了一些香火。
張立直到很久以後才知道,這點香火竟然對他有著天大的好處。
當然,這都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