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第3件事:你“被保險”了嗎(1 / 2)

“被”的字義有很多種,其中一個字義就是“遭遇、遭受”,在當今時代,“被就業”“被代表”“被自殺”等經常以一種調侃的方式出現,“被保險”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你去銀行給信用卡還款時,可能會遇到一些自稱信用卡工作人員的人向你推銷保險,或者你可能接到一些推銷電話,對方會不厭其煩地對你講解買保險的好處,你隻需要“嗯”一聲就可以投保,直到你的信用卡被不知不覺地扣了錢,你才明白,自己已經“被保險”了……

典型案例

在汽車站附近上班的馮先生最近很鬱悶,前幾天,他突然接到一個固定電話,對方自稱是“某某銀行信用卡的工作人員……”,起先,聽到電話那頭的員工一番介紹,馮先生對他還是有些好感的。因為自己確實在這家銀行辦過信用卡,所以還比較相信這位員工的話。在電話中,對方先是詢問了一下馮先生在信用卡的使用過程中有何不便、需要什麼幫助等。在取得了馮先生的信任後,對方突然話鋒一轉,談到了保險上。

“我們這裏有一款人身意外險非常適合您購買,價格低但保障高,一個月才100多元,一天就3元多一點……我覺得這款產品對您非常實用……”在電話中,這名員工還將馮先生可能會麵臨的人身意外也順帶假想了一遍,所有這些鋪墊,其最終目的就是說服馮先生認可這項保險產品。在這番電話交流中,馮先生也很少有提出疑問的機會,他多是聽對方一個人在電話裏賣力地“介紹”,這些介紹的內容,當時聽起來感覺好像還不錯。

可是,接下來的對話,卻讓馮先生記憶猶新。在被問及“您覺得這款保險產品怎麼樣?”“可以幫您辦理嗎?”之類的話後,馮先生下意識地“嗯”了一聲,電話那頭緊接著就說:“感謝您的支持,您的保險已辦理……”

就是這無意識的“嗯”的一聲,讓馮先生多了一份保險,而對於買保險的錢,對方稱根本不用擔心,會定時在信用卡中劃掉。

無獨有偶,李女士的信用卡也被莫名其妙地扣了錢,不過她並沒有同意購買保險,也沒有在保險合同上簽字,怎麼就被扣了錢呢?

李女士是光大銀行信用卡的客戶,每到月底時,她都會通過光大銀行的網上銀行查信用卡的賬單,因為李女士每個月都會刷卡消費,且數額不少,所以,她也一直沒有留意被多扣了保險費。等上個月月底李女士仔細查對賬單時,才突然發現自己已經連續3個月每月被扣掉100多元的保險費。

李女士曾經接到過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打來向她推銷保險的電話,但都被她拒絕了。李女士還記得當時在電話裏,推銷員說給她寄一份招商信諾人壽保險公司的保險資料,買不買沒關係,李女士經不住推銷員的軟磨硬泡,就讓他寄過來了。當李女士看到這份保險產品的資料後,就告訴推銷員她不想買這份保險。但從3個月前起,李女士的信用卡上每月都被扣掉100多元,原來是推銷員打著銀行信用卡工作人員的旗號“自作主張”為李女士買了一份保險,這讓李女士感到莫名其妙。

李女士很氣憤,她立即打電話給銀行的信用卡中心,不料客服中心的工作人員也互相推脫,在撥通信用卡保險工作小組的電話後,對方稱會安排相關人員核實情況,但此後一直沒有音訊。

後來,一位銀行工作人員告訴李女士,通過電話渠道銷售保險是受中國保監會認可的,如果在電話錄音中客戶明確表示同意購買,保險銷售合同就成立。對於李女士的情況,他們可以核實當時的電話錄音以及保險合同等單據,因為保險公司同時會寄給客戶一份書麵合同,如果客戶沒收到這份書麵合同,就隻能視當時電話錄音的情況來定。如果合同無效,那麼保險公司會全額退還客戶的保費。

你不知道的內幕

其實,各家銀行都有自己的渠道優勢,通常會代理多家保險公司的產品,銀行借助自己積累的客戶資源,一方麵為客戶提供各種增值服務,另一方麵也可提高自身的手續費收入,所以,電話銷售逐漸成了銀行和保險公司銷售保險的重要渠道。一名銀行工作人員透露:“這種營銷方式對銀行和保險公司來說都方便了許多,但也造成了一些客戶可能在沒弄明白之前就‘被保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