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風箏和星星(1 / 2)

燕子、風箏和星星

記得小時候,春天來了,天上常有悠悠的白雲遊來遊去,平靜的小河終日唱著悠悠的歌,小燕子在空中自由而又敏捷的飛來飛去。

今天,我回憶起兒時的故事,情不自禁地寫起詩來了:

兒時的記憶

歡快的歌聲

如同甜甜的大棗

清脆可口

那才是生活的原汁原味

兒時的記憶

兒時的夥伴

鄉間的小路

牧歸的小羊

捉迷藏放風箏

都在抒寫淳厚的友情

兒時的記憶

做著金色的夢

心田裏長出嫩綠的小樹

寫出了燦爛的人生

曾記得小時候天上的燕子特別多。這些燕子或許嫌棄北方乍寒乍暖的天氣,它們常常排成整齊的隊伍,喊著節奏有力的聲音飛翔到山清水秀的南方去了,我和小夥伴們並不妒忌這些燕子的選擇。而這些小燕子也常常有飛亂的時候,每當這時,我們這些穿著粗布衣的孩子們直麵雁群,一齊喊:

燕,燕,燕,

要擺齊,

飛到你的老家去。

也許是“微風燕子斜”的緣故吧,這幾十個燕子在惠風裏很聽話,一會兒就歡叫著排成兩行稍傾斜的長長的隊伍,我們就高興極了。

我們還愛與燕子逗樂,有時,當他們亂飛的時候,我們故意喊:

燕,燕,燕,

擺不開,

後麵撇下老奶奶。

或許,它們都怕落在後麵去當“老奶奶”,那還是當飛翔於藍天的小燕吧,那多神氣啊,因為,他們慢慢就排成兩行傾斜的隊伍,歡叫著飛向南方。我們都在遙望著,直到他們飛的無影無蹤,似乎在廣闊的天宇還響徹著他們的歡唱。

多少次,我們都在欣賞著我們的“大作”,走向大自然,唱著自編的兒歌,讓這些燕子聽從我們的“安排”。我們認為,編兒歌,這是我們小孩子創作的家鄉文學。事實上,這是燕子真的能聽懂孩子們的語言的結果。但每當燕子飛走後,我們都有些難堪的惆悵和寂寞,心裏在哭泣,那隻好等待著明日的燕陣從更遙遠的北方飛來。

日子一天天過去,我們仰望著天空,也做著自己飛翔的夢,於是,我們這些小夥伴就開始我們的“藝術創作”——糊風箏。讓我們的“心靈”在廣袤的藍天自由的飛翔。

糊風箏首先需用彩紙,竹柸,至於漿糊,那就讓大人做點雜麵糊(有少許的好麵摻雜在裏麵)。糊風箏的樣兒大概是一個人翱翔於藍天的人的形狀。前麵是人的頭,中間是人的身,挨頭的兩端是兩個“展翅”欲飛的胳膊,後麵的兩個長帶恰似兩條翩翩起舞的翅膀。

還糊“月婆婆”,這是最省事的了。那是用竹柸先安一個架,快速糊上圓圓的紙,就是“月婆婆”了。不過,這樣糊的風箏盡管省錢,少數人是看不起拿“月婆婆”放風箏,因為他們的“創作”太簡單了。因此,這些少許的人仍然自卑,也有多數的人以此為榮,他們認為,這是自己創作的月亮,“月亮”最圓,最亮麗。

放風箏的時間,大概選擇天朗氣清的下午一點多,需趁刮三、四級的鳳。怎樣放呢?一般是兩個人合作,一人扯線,一人在後麵往上拿著,拿風箏的人就很關鍵了,他一麵拿著“工字型”的線,邊放線邊跑,後麵拿風箏的人緊緊跟上,待風大時,猛然鬆手,前麵拿線的人加速跑的步伐,手裏放線的人的速度更加嫻熟,風箏慢慢的就飛起來,順著風勢越飛越高,待風箏飛得把線放完,風箏在空中穩定住,就可以緩口氣了,那就坐在草叢中或花陰下,看風箏是怎樣的悠閑在藍天白雲間,我想,這也是享受另一番生活吧。

我們還進行風箏比賽。那就各自想辦法吧,但前提是:同一時間放,放風箏的線也同樣的多,看誰放的最高,誰放的高就是本次比賽的“首領”。當上一麵的“首領”喊“放”的口令後,大夥兒就忙開了。啊,不一會兒,漫天的風箏在天上繪成了五顏六色的圖畫,也許那些燕子看到了,它們似乎也都在拍手叫好,飛的更高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