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1 / 1)

我們利用稚蠶期給予極端的嫩葉,和五齡起蠶,使接觸短時間的高溫(即高溫衝擊),試驗誘發五齡末期的胃腸性膿病,經過如下:

於8月17日收蟻的試驗一號、華八三五、瀛汗新六、及華+×瀛文等四個品種,稚蠶期給予嫩葉(1齡用第2葉,2齡2-3葉,3齡第3葉),並分品種各設對照區給予標準葉,4、5齡均給同樣適熟葉。

至5齡起蠶,自嫩葉區中分別品種每區個數取50~60頭,分42~43℃高溫100%濕度,接觸0、10、30、60、90分鍾和32~33℃高溫100%濕度接觸6、12、18小時等共32區,高溫接觸達目的時間後攜入適溫蠶室飼育。

高溫接觸中32~33℃各種時間和42~43℃10分鍾區,除胸部稍稍擺動外並無其他特殊舉動,42~43℃接觸到30分鍾的頭胸高舉,擺動劇烈,有的甚至在蠶座中急速爬行,接觸到90分鍾,多舉動呆滯,爬向蠶座四周,尾部萎縮,接觸後要經過15~20分鍾方始恢複食桑。

此項試驗蠶飼育至5齡第5~9天,各區均陸續發病,僅吃嫩葉未經高溫接觸的發病最少,42~43℃的比32~33℃各區發病均較多,如接觸時間愈長發病愈多,以品種論試驗一號特別多發,交雜種較少,而稚蠶給予標準葉又未經起蠶接觸高溫的對照區,依然健康並無病蠶。

這次誘發試驗原擬就發病蠶數,逐一檢查血液、糞便、脂肪、胃壁組織以準確斷定病名,隻因區數過多,病蠶一擁而來,僅能每區代表的檢查少數,故每區蠶病分類比例未能全麵加以統計,大抵以血液型普通膿病數量最多,其次為一般軟化病,並混有少數胃腸性膿病。

試驗一號品種發現病勢已十分嚴重的胃腸性膿病6頭,糞便中含有大量多角體而血液毫無異狀,我們就以此6頭病蠶作為材料,進行了症狀和病變的觀察。

這6頭病蠶於五齡第五天開始下痢,有的胸部稍稍發亮但無空頭蠶的透明,大部胃內仍略有葉片存在(後經解剖證實),舉動呆滯,爬毛蠶座四周靜伏,胸部俯倒,向前伸長,同時發生下痢,在肛門外都沾有帶微綠乃至乳白色的黏液,症狀更輕的黏液呈褐色,此種汙液經鏡檢,均含大量的多角體,食桑逐減以至完全停食,用手指在尾部加以輕壓即泄含有桑葉碎片的汙液,體軀瘦削,尾端更顯著瘠小,體色黯暗殊欠清白,叩觸尚具彈性。

經解剖檢查,血液澄清並無病變,中胃自噴門至幽門均已變成乳白色,腫脹異常,故橫紋顯著突起,全無彈性及收縮力,其他脂肪、皮膚、氣管等組織均無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