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三章(1 / 2)

一、摘要

五齡蠶經高、低溫衝擊一定時間後,蠶體中腸組織發生病變,中腸細胞發現壞死,腸壁折皺減少,單位細胞密度下降,並且,中腸的各種細胞類型比例發生變化,圓筒型細胞明顯減少。衝擊後的蠶經室溫條件8小時後,圓筒型細胞數呈上升趨勢。BmDNV感染衝擊後的蠶,恰是中腸為修複破損細胞而大量增殖新細胞的時期,因這些新生細胞對病毒最敏感,所以最終表現為大量發病。中腸組織的糖元含量與其所處的環境有關,糖元參與了蠶的中腸組織的修複和細胞再生等過程。

二、 緒言

沢等(1964)報道,家蠶質型多角體病毒(CPV)對經5℃、24小時衝擊後的蠶特別敏感〔1〕。沢1966年證明,起蠶經5℃的低溫衝擊後,中腸消化液的pH值下降,對家蠶質型多角體病毒(CPV)的滅活能力也顯著降低〔2〕。曹詒孫、錢元駿1964年的研究表明,在滅菌條件下,高低溫衝擊蠶對家蠶核型多角體病毒(NPV)極敏感,並因蠶體抗病力的下降而大量發病〔3〕。鬆原、吳友良等1984年用人工飼料飼養的無菌蠶,經5℃、24小時低溫衝擊後開始添食家蠶質型多角體病毒(CPV),結果表明,蟻蠶對病毒的敏感性變化不大,自二齡起,對病毒的敏感性隨齡期而顯著增高,五齡期尤為突出〔4〕。在家蠶DNV方麵,有關報道很少,為了弄清楚高溫和低溫衝擊蠶對DNV敏感的原因和機製,我們對五齡起蠶分別進行一係列溫度處理,調查其對DNV的敏感性的變化,並對其中腸進行組織學和組織化學等方麵的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三、 材料和方法

1. 供試蠶品種:

豐1×54A。

2. 不同溫度處理:

將五齡起蠶群體分成5個實驗區,分別進行以下處理。

(1) 不衝擊對照: 25℃室溫條件。

(2) 高溫衝擊: 在40℃補濕條件下4小時。

(3) 低溫衝擊: 在4℃冰箱中20小時。

(4) 高溫衝擊後恢複: 把經高溫衝擊後的蠶放置在室溫25℃條件下8小時。

(5) 低溫衝擊後恢複: 把經低溫衝擊後的蠶放置在室溫25℃條件下8小時。

以上各區,處理後即開始添毒試驗,並設不添毒對照,各區在添毒前取部分蠶解剖中腸,並固定、石蠟包埋。

3. DNV的添毒濃度:

取2.0%中腸腸幹病毒母液,作為100,然後用雙蒸水按10倍稀釋法稀釋成10-1、 10-2、 ……10-8等8個濃度級,其中的10-1、 10-4、 10-83個濃度為經口添毒液,將毒液塗布於麵積為3cm2的方塊桑葉上,給蠶添毒4小時後,改為正常葉普通育,每小區重複三次,每區100條蠶。

4. 發病鑒別的時間:

以不添毒對照區發育到熟蠶時為發病調查時間,添毒區的蠶與對照區發育同步者為正常,發育遲緩者為發病蠶。

5. 組織切片:

用常規組織切片法,用Delafield氏蘇木精--伊紅染色。

6. 中腸組織化學反應:

Feulgen反應和PAS反應。

7. 顯微圖像分析:

用MV3型圖像分析儀。在Feulgen反應中,以圖像中的細胞核為檢測對象。在PAS反應中,以糖元顆粒為檢測對象。每一處理取5點測定,得出相對灰度,平均後計算相對指數。

四、 結果

1. 經不同溫度處理的五齡蠶添毒DNV後的感染發病率。

2. 不同溫度處理後蠶的中腸組織學變化。

3. 不同溫度處理的中腸細胞類型的變化:

4. 不同處理的組織化學變化

(1) Feulgen反應

中腸組織切片受1N HCl 60℃水解8分鍾後,DNA的脫氧戊糖的醛基呈自由狀態,同雪夫試劑發生反應,在核染色質中產生紫色反應,用圖像分析儀來測定核中DNA的相對含量。同時,所測得的灰度還可以表明其細胞密度的大小。

(2) PAS反應

在本實驗中,對PAS反應呈陽性反應的物質主要是多糖、黏多糖和糖蛋白,下麵統稱糖元。

五、 分析和討論

1. 在較高的添毒濃度(10-1)條件下,對照和衝擊處理的各區均有發病,但正常不衝擊區的發病率最低,這說明正常蠶具有較強的抗DNV能力。高溫衝擊蠶的抗病力下降,發病率成倍增加,經8小時恢複後抗病力明顯上升,發病程度接近於正常蠶。在添毒濃度為10-4時,對照區和高溫處理區對此濃度已不很敏感,但低溫區仍有較高的發病率,恢複區的抗病力稍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