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西周、春秋是我國青銅兵器發展史上的成熟期?
西周、春秋時期是中國青銅兵器發展階段的成熟期。這一時期基本上淘汰了古老的原始石製兵器。較之商代,兵器數量更加龐大,形製更加規整,合金成分比例要求更加嚴格,並且出現了一些新的兵器門類。
青銅兵器數量上遠遠超越商代,這與時局變化的複雜性、軍隊的迅速擴大,車戰達於鼎盛是相適應的。軍事家孫子對一國軍隊組成的敘述,往往用“馳車千乘,革車千乘,帶甲十萬”的概念,可見這時戰車和甲士青銅兵器裝備的數量,已具空前規模。春秋時,不僅周王室而且各諸侯國也都設立武庫,延請匠師、工師大量製造青銅兵器。1975年3月和6月,考古工作者在北京昌平縣南8裏的白浮村附近,從三座保存基本完好的西周墓中,出土了數百件青銅器,其中青銅兵器有戈、戟、刀、短劍、匕首、斧、鉞、矛等54件,盔、甲、盾等防護具143件。1971年在長沙瀏城橋一座春秋晚期墓葬中出土了一組兵器,其中有遠射兵器竹弓3件,長約130厘米,銅鏃54支,鏃全長75.5厘米。另外,格鬥的長兵器有青銅戈和積竹柄的青銅戟1件,青銅矛4件,衛體的短兵器為4件青銅劍。北京出土積竹柄的青銅戟1件,青銅矛4件,衛體的短兵器為4件青銅劍。北京和長沙出土的這些兵器,是西周、春秋時期青銅兵器龐大數量的縮影,基本上反映了當時軍隊裝備的兵器組合。
這一時期的青銅兵器形製上比商代更為成熟。通過改進,已經或完全脫離了早期青銅兵器的原始性。形製成熟的基本標誌是:兵器更加輕便靈巧,殺傷力增大,具備了更高的作戰效能。如:青銅戈,加長了“胡”部,戈“穿”增到了3~4個,更利於與秘的綁紮;青銅矛則變得矛身細長,鋒部厚實,增加了穿透力和刺殺的強度。
這時期青銅兵器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標誌,是在鑄造工藝中已能夠精確地掌握各種青銅兵器的不同合金的調配比例。如成書於春秋晚期的《考工記》中,對青銅兵器中的銅、錫、鉛三種成分的比例就作了相當科學的規定,大凡青銅中錫的成分占17%~20%時強度最高,並有一定韌性。《考工記》說“戈戟之齊”含錫應為20%,這正好符合戈、戟一類的刺擊、勾殺兵器的作戰需要。另外,該書中的《冶氏》講了製戈、戟的工藝;《桃氏》講了製劍的工藝,《函人》講了製皮甲的工藝,《廬人》講了製兵器柄的工藝;《弓人》講了製弓的工藝;《矢人》講了製造箭的工藝,全麵係統的記錄了有關這些兵器的選材、尺寸、形製和製作規範。這些理論總結,當來之於實踐,可以確認的是這一時期各類兵器的製作工藝都臻於完善,青銅兵器的實踐性能大大提高。考古發現的許多這一時期的青銅兵器,雖在地下埋藏2000餘年,到今仍光亮不鏽、鋒利如新,這足以體現古人精湛的青銅鑄造技術。
這一時期,青銅兵器的新類型主要是指西周兵器中出現的戟和劍、春秋時期出現的安裝於弓弩的銅弩機等兵器門類。戟,商代僅見一例,屬戈、矛聯裝體。西周青銅戟不但發現較多,而且形製不同於商代,主要形式是通體合鑄戟,它是西周時期對青銅兵器新的探索。劍是一種有鋒有刃的手持式短兵器,主要用於護體格鬥,它最早出現於北方地區一些遊牧民族,中原地區青銅劍的使用比較晚,青銅劍在實踐中受到重視並普遍使用,大概是西周晚期以後的事。經過春秋時代的不斷改進與完善,至戰國時已極為盛行。銅弩機是安裝在遠射兵器弓弩弩臂上的裝置,有了它,較之單體手拉弓,一是提高了瞄準率,二是加大了射程。弓弩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總而言之,中國青銅兵器發展到西周、春秋時期,漸臻成熟。青銅冶煉技術的進步和規模的擴大,奠定了兵器生產的基礎。戰國及其以後的青銅兵器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更規範化、完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