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兵器的表麵處理和裝飾技術有哪幾種?
我們在前麵闡述青銅鑄技術的的展過程中,已涉及青銅兵器表麵加工和裝飾技術。在古代:為了獲得不同色澤的對比效果,增加兵器美觀,在青銅兵器的表麵嵌鑄紅銅片;為了獲得表麵“流水行雲”的奇異花紋,在青銅兵器上裝飾著錫、鉛等低熔點的合金。本節所介紹的,為非鑄造成形法,它主要包括:新石器時代開始的髹漆技術,商代出現的鑲嵌技術、鍍錫技術,春秋時期出現的錯紅銅技術,春秋中晚期出現的金銀錯技術,戰國時期出現的鎦金技術、鉻化技術等。它們的出現,反映了我國古代青銅表麵加工技術的不斷進步。它們的發展經曆了由簡單到複雜,由探索到成熟,由采用一種工藝到兼施數種工藝。同時,它們的發展也與青銅冶鑄技術的發展相適應。反映到青銅器上麵的,既有高超的鑄造技術,美觀的造型,又有富於變化的紋飾。到戰國中、晚期,青銅兵器的表麵處理和裝飾工藝五彩繽紛,達到了最成熟的時期。
鑲嵌技術——我國青銅器鑲嵌技術已有三千多年的曆史。早在公元前十五六世紀的河南偃師二裏頭三期文化遺址中,便出現有鑲嵌綠鬆石的圓形青銅器。殷代鑲嵌綠鬆石的銅器主要發現在兵器和一些小型器物上,如安陽婦好墓出土的直內戈、玉援銅內戈,其內上或援脊上鑲嵌有綠鬆石。春秋晚期鑲嵌有綠鬆石的劍類兵器及車馬器等出現,這在壽縣蔡侯墓和浙川下寺楚墓中都可見到。戰國和西漢時期,鑲嵌工藝發展到鼎盛時期。鑲嵌工藝上除使用綠鬆石外,也有鑲嵌孔雀石的。孔雀石是一氧化銅,含銅量達54.7%,磨光後即顯出極美麗的深翠綠色紋帶常相繞的同心層狀花紋。南京市博物館藏有一柄青銅飾火焰紋的短劍,劍格處鑲嵌孔雀石,十分罕見。琉璃也因它的色澤美麗而被用來鑲嵌在青銅器上。目前所見最早鑲嵌琉璃的青銅器,是江陵楚墓所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在劍格上嵌有獸麵紋藍色琉璃。玉和瑪瑙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被人們用作裝飾品,到戰國時期也被用來鑲嵌金屬了。它們往往和錯金銀、鎏金銀以及它種寶石的鑲嵌共施一器,無論是綠鬆石、孔雀石、琉璃、玉、瑪瑙以及其他寶石,它們都是在鑄就的紋槽中鑲嵌進去的。早期鑲嵌的綠鬆石和孔雀石,往往成小薄片狀緊相連接嵌入紋槽中。有時為了使器物鑲嵌牢固,還使用黏結劑,經過觀察為漆或桐油之類物質。有的粘性不夠,因此出土文物中,常發現有鑲嵌物失落的現象。
鍍錫技術——考古發掘證實,我國銅器鍍錫技術約始於商代。解放前,安陽殷墟出土的一件獸麵紋銅盔,其質為紅銅,外鍍一層很厚的錫。法國考古學家曾對我國周代的銅劍、銅戈做過鑒定,發現在這些兵器外表有鍍錫的現象,大為欽佩,並認為這種“外鍍之術,實足以超越斯世,而使吾人之研究銅器文化者,不能不注意遠東,且以主要地位許中國也”。1967年和1972年,甘肅省博物館在靈台白草坡西周墓中,也發現有鍍錫青銅兵器。由此可見,殷周以來我國的青銅器及青銅兵器確是經過鍍錫加工,其目的一是為了美觀,二是保護銅器免受鏽蝕。古代白色金屬中錫比銀為易得,錫的光亮度好,熔點較低(230°C),便於液化而鍍在青銅器上。鍍錫技術不外乎灌澆法和沉浸法兩種。灌澆法就是把熔化成為金屬液的錫,澆在被鍍件的表麵上;沉浸法是把要鍍的青銅器沉浸在錫的熔液之中。兩者都能達到鍍錫的同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