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老來學易,乃是周文王自強不息遺留下的榜樣,他雖然遭到囚禁陷害,但是並不消沉氣餒,依然上下求索,探索自然的奧秘,王霸之道,拘禁羑裏所傳下來的道德傳統,乃是中國誌士仁人數千年來以之為榜樣踐行的生命人格,太史公例舉的前輩賢人,以他為首,所謂:蓋文王拘而演周易……
易學又是自神其神的道教借助高風亮節的道家外衣,糅合陰陽家搞出的上古神話之後怪力亂神載體的基礎和源殤,經儒家大成先師孔子做讓亂臣賊子恐懼的春秋之餘刪改演繹,成了中國儒生們的立身行事的最終皈依。
不管少年之時如何激烈慷慨,熱血沸騰,心懷正氣,雖千萬人吾往矣,眼見不平事,拔劍起蒿萊,一旦沾染上周易的遮遮掩掩,欲說還休,言而不明,就入了畏縮不前的魔障。
所謂樂天知命,還是好的,有的幹脆就以此掩飾自己的懦弱失德和喪失進取之心,動輒占卜問鬼神了,但是他們忘記了周文王的帝王師薑太公根本就不信幾率極低,巧合的這些鬼把戲。
易者不易,易者出錯,雖然薑太公傳言中乃是封神的仙師,隻要他在位在場,其他諸神就得退位,隻是不搞占卜求助天命,助文王之子完成霸業的薑子牙卻成了迷信的鼻祖,不信邪不言鬼神的劉伯溫成了燒餅歌的作者,可見這些汙蔑先賢的匹夫匹婦有多麼的無知和無恥。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老年學易,可謂飽經風霜之後的達觀知命,連浮雲固然是真儒家,可是也不能脫去儒家的這一傳統,所以操起文王羑裏演習後天八卦的學問,延續祖師孔丘的事業。
老來學易的傳統,應該是儒家的儒生們求知一生,開不出新天地,到了老年實在無可寄托,又失去了少年血氣方剛的進取之心的緣故。
連浮雲天資所限,雖然其宗奉的儒學乃是真實不虛,可惜儒學的根基與邏輯本就太差,維新自新本就不是克己複禮的儒家的長處,這看起來雍容煌煌的學說,本就是開不出新境界的僵屍朽木,做皇帝宮殿的倡優弄臣的辭賦歌功頌德也正是它的價值所在,也不能怪這位本就固執己見,迂腐成性的連浮雲成就有限。
以連浮雲一生真儒家的標準,所謂一生被提倡孝道,尊禮,君君臣臣的儒學羈絆求知的可憐可悲境界,他能給徒弟最佳的教導和訓誨,也不過是讓徒弟不得向任何人下跪這一對儒家的禮教反動,這種說法於連浮雲而言,已經走的頗遠了,對於儒家而言已經像是驚世駭俗了。
這乃是他一生遭際的教訓,也是他反思自己憂勞勤勉卻不得成果的總結,跪拜頂禮偶像使得自己一生跪伏著看待別人,所以看上去別人都高大威風,這才是他告誡這個寄托了他的心血和新生的弟子萬萬不可為此的原因。
臨終之際這番話實在乃是自己述而不作的最後絕響,也是自己一生儒學熏陶的最佳立論,卻實在談不上什麼至理名言。
連浮雲學易之際,因為一生無兒無女,無牽無掛,將這些機關埋伏,五行八卦的東西熟透於胸,而且精熟出奇,他本不專注的這一行的造詣,其實遠遠超過他儒學的成就。
他自然不知道,到了後世,這些被他視為奇技淫巧的玩意兒,卻是文明進步的彰顯,他無拘無束之下,沒有儒學的羈絆,自然成就非凡,反而就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最佳注腳。
因為他要教授徒弟,一旦錯走一步,便是萬劫不複,粉身碎骨,其他的東西若是學錯了還有的後補,這五行八卦,機關埋伏的東西學錯了一樣,走錯了一著,便再無亡羊補牢的機會。
兩個女孩子在雲若的帶領之下,破去了五重機關,什麼蓮花生萬劫,走獸飛禽網,天涯地滅陣,玲瓏七巧籠,這些在千年前成就不凡的傑作,放到了後世,就顯得笨拙了,畢竟,人的認知是在進步,而不是在倒退,讀者們想看到的驚險刺激的盜墓經曆,作者筆下也並未有摹寫,似乎根本一點也沒有發生一樣。
他們經過了五裏長左右的甬道,便走到了甬道的盡頭,盡頭是死胡同,卻見甬道的盡頭左壁上,有幾行文字,似乎乃是新刻上去不久,雲若恍惚一看,又驚又喜,又是一陣痛惜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