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山羊的品種(一)(1 / 3)

第一節山羊的起源和動物學位置

根據動物學分類法,所有的家養山羊均列入脊椎動物門、哺乳動物綱、偁蹄目、反芻亞目、洞角科、羊亞科、山羊屬、家山羊亞屬。

在人類畜牧業發展曆史上,山羊是最早被馴化豢養的動物。考古發掘證明,至少在公元前5700年,中亞細亞的山羊已被馴化為家畜。無疑,現代的家山羊均是由野生山羊長期馴化而來的。正因為山羊馴化很早,所以關於家山羊的起源問題,至今尚無確切的答案,甚至曆史上,連家山羊最初出現的時代,也無可靠記載。對確定家山羊最早的祖先,存在著各種見解,但均認為家山羊的起源,絕非一個野生種,而是多源的:並且認為,現今存在的一些著名的野生類群山羊,和一係列家山羊品種在外形和解剖抅造上的顯著差別,是長期馴化進程中,人類在各個地區根據經濟上不同的需要,進行選種選配影響的結果,學者們普遍認為,山羊頭蓋骨的構造,角的形狀和彎曲方向,是確定野生山羊和家山羊親緣關係的最可靠標誌,根據這些特征,大多數專家認為,目前在歐洲、亞洲、美洲和非洲的山地,所發現的16種野生山羊中,家山羊的祖先可能是山羊屬的下列三個野生代表種,即:角羯羊、螺角羊、和歐洲野羊。

角搰羊分布在整個中亞細亞和小亞細亞地帶,該種野生山羊角大而兩側扁平,角的長度達100多厘米,前緣尖銳並且不對稱地分布著許多結節(有時多達20多個)和斑痕。角從基部上逐漸變為扁平,並向後彎曲成1米左右長的鐮刀形或馬刀形的大角,角羯羊體型高大,高1米左右,被毛褐色或紅褐色。該種山羊胃中能形成作為解毒劑的結石,是各種未能消化了的物質在胃中凝結成的堅硬的塊狀物。這種結石,在中世紀曾用作解毒劑和治療多種疾病的藥物,角翔羊的名稱,也因而得自波斯文“別奧阿爾”,即解毒藥之意,故又稱結石山羊。許多學者認為,角羯羊是歐洲家山羊的祖先,這些家山羊具有扁平的馬刀形角,與角羯羊雜交能提供後代:學者們同時認為,角羯羊中的另一類一直被保留到現在的無結石山羊,是白色短毛的乳用山羊的最近祖先。

螺角羊又稱瑪爾庫爾山牟,分布在喜馬拉雅山一帶。該種山羊的角直立上升,形成1.5-3個螺旋形扭曲,角的垂直高度達90厘米以上,母羊角稍小。兩角呈反向螺旋形卷曲即右角右旋,左角左旋,角形優美,是野生山羊中最好看的一種。螺角羊體大強壯,夏季被毛呈灰褐色,冬季呈灰色,公羊體高1米以上,它們能和家山羊成功地雜交,被認為是帶有螺旋狀卷曲角的家養山羊的祖先。

歐洲野山羊,又稱加裏西裏山羊,現在已絕跡。該種山羊角的形狀和方向,與大多數家養山羊品種和變種的角相似,先向上升,再向後向外呈螺旋形扭曲。這對於角大而沿水平中軸螺旋狀彎曲的山羊來說,是獨有的特征。和螺角羊的角不同,該種山羊的角沿螺旋線彎曲,即按時針方向,右角的外緣向左旋,左角的外緣向右旋。角形與歐洲野山羊類似的家山羊,廣泛地分布於歐洲、亞洲和非洲,該種野山羊被認為是安哥拉山羊、普頓山羊以及歐洲、亞洲和非洲家山羊的祖先。

山羊的多源起源,以及在地球上的廣泛分布和不同方式的選擇I都是形成大量家山羊品種的重要原因。研究山羊的起源,不僅在動物學上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在畜牧學上又具有極為重要的實踐意義,掌握山羊起源的知識,人們可以將野生山羊和家養山羊進行種間雜交從而創造優異的新品種。例如,蘇聯用高加索野山羊與家山羊雜交時,雜種羊繼承了父係野山羊體大、耐粗飼的特性,體重比地方山羊提高1-2倍,雜種公羊體重達100-07公斤,母羊50-60公斤,屠宰率47%;並且繼承了母係被毛質量較優的特點,為此,1960年以來,全蘇綿羊山羊研究所,開始應用該項工作成果,從事毛用山羊新品種的培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