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絨用山羊品種
絨用山羊的主要產品是山羊絨,其次是產肉和提供其他產品。山羊絨是珍貴的毛紡原料,特稱“開米”,秋季生長,春季脫落。絨毛山羊主要繁殖在冬季嚴寒的亞洲山地和高原上,近20多年來,隨普羊絨紡織價值的提高,絨毛山羊業得到相應地發展,作為主要生產國的中國、蘇聯、覺古等,在挖掘絨毛山羊品種資源和培育新品種方麵,取得了很大成績,目前世界上絨毛山羊品種已達十多個。
一、我國的絨用山羊品種
1.白絨山羊又稱內蒙絨山羊,主要分似以古自治區西部和南部的廣大地區,是我國數量最大的絨用山羊品種,目前已達數百萬隻,以往因以中心產區命名,曾有阿左旗絨山羊、鄂托克旗白山羊、阿爾巴斯白山羊、二狼山白山羊、烏拉山白山羊之稱。該種山羊是在地方古山羊基礎上,經過長期自然和人工選擇而成的地方絨用山羊優良品種,產絨量較高,品質優良,曆史上以產哈達白絨(或稱沙窩白絨)、狼山白絨、西路白絨而著稱於國內外。
白絨山羊體質堅實、體格中等,被毛多為白色(占85%左右),公母羊均有角,公羊角粗大,向上向後向外呈半螺旋狀伸展,母羊角較細短。其冬天被毛分為內外兩層,外層為光澤明亮、粗長有時略帶彎曲的有髓毛組成,內層為柔軟纖細的絨毛。公羊體高70厘米,母羊60厘米;公羊體長74厘米,體重50公斤,母羊相應地為65厘米和30-45公斤。年產絨200-500克,產粗毛350-700克,絨毛長度4-7厘米,細度14.1微米,粗毛長度10-30厘米。按其被毛狀態可以明顯地劃分成兩個類型:長細毛型和粗短毛型,長細毛型山羊被毛細長,光澤明亮如絲,粗毛較細而略帶彎曲,產絨量較低;粗短毛型山羊被毛短而粗,且往往是死毛,缺乏光澤,沒有彎曲,但其被毛密實、產絨量高,絨毛品質優良,為該品種重點選育的類型。
白絨山羊不僅產絨,而且也有較好的產肉和產奶性能,屠宰率45-50%,日產奶400克以上,當地群眾於每年6-9月份,羔羊哺乳3個月後即實行擠奶,以供飲用和加工。
2.遼寧絨山羊曾稱蓋縣絨山羊,產於遼寧省的遼東半島一帶的蓋縣及與其相鄰的複縣、莊河、岫岩、鳳城、寬甸、遼陽等縣。當地為丘陵地帶,地勢較為複雜,氣候溫暖濕潤,遍布零星牧場,牧草豐茂,覆蓋率高,而且農業發達,飼料來源充足,在長期選育的基礎上,形成了目前體大、絨多、色白而產肉性能較高的優良地方絨用山羊品種。1959年地方良種普查時在蓋縣首先發現,1964年上報農業部批準為良種,20年來先後推廣到新疆、甘肅、內蒙、陝西、山西等許多省區,在雜交改良地方山羊提高產絨量方麵,取得較為良好的效果。唯數量較少,目前僅15萬隻左右。
遼寧絨山羊體格較大,公母羊均有角,全身白色。冬季被毛分內外兩層,外層為潔白光亮的有髓毛,內層是絨毛。公羊體高60厘米,母羊58厘米;公羊體重49.4-85.0公斤,母羊犯。5-72公斤,周歲羊分別為24.5-40.0公斤和23-31公斤。1983年公羊平均產絨量540克,最高記錄1375克。母羊平均470克,最高記錄1025克。是我國絨用山羊中產絨量最高的品種。絨毛自然長度5.5厘米,伸直長度8.5厘米,細度16.5微米左右,強度4.6克,伸度33.5-36.8?粗毛產量一般為500克左右,長度16.5-18.5厘米,較一般山羊毛細,光澤明亮並具有不同程度的彎曲,強度大,較有紡織價值。
該種山羊不僅產絨量高,而且產肉性能較好,屠宰率50%左右,淨肉率35-37%,產羔率120場左右。
3.河西絨山羊原稱肅北山羊,主要分布在甘肅省河西走廊的酒泉、張掖和武威三個地區,以內古族自治縣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為主要產區。當地屬荒漠半荒漠地帶,氣候幹旱,生態條件差,降水量少(年降水量150毫米),無霜期短(30天左右),羊隻終年放牧,管理粗放。
河西絨山羊體格中等,公母羊均有角,被毛主要為白色,占總數60%以上,其次為黑、青、棕色及雜色。冬季被毛分為兩層,內層是絨毛,外層為粗長的有髓毛。公羊體高60厘米,體重(春季)貨。5公斤;母羊相應地為58厘米和26.0公斤,公羊產絨量324克左右,最高656克,產毛量317克:母羊平均產絨量為280克,產毛量383克,絨毛長度平均4.6厘米、細度15.6微米,強度3.6克,伸度44%:有髓毛長度10.5厘米,細度66.9微米。
該種山羊除產絨外,還有較好的產肉性能,當地群眾還進行擠奶。一般放牧條件下未經肥育時的屠宰率44資左右,羔羊生長發育快,5月齡可達20公斤,作為季節畜牧業進行肥羔生產頗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