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山羊的數量和分布
一、世界山羊的數量和分布
山羊數量約占世界山綿羊總數的28%,亞、非兩洲許多國家的養羊業以山羊為主,山羊數量占絕對優勢,按山羊和綿羊的數量比為例,牙買加為26:1毛裏塔尼亞為22:1,馬爾他等國為3:1,印尼、墨西哥和印度為2:1。
山羊地域分布非常廣泛,遍及全世界。由於山羊不苛求飼養管理條件、適應性強、容易風土馴化,所以凡是飼養家畜的地方,均有山羊分布,甚至在其它家畜難以生活的一些地區,山羊仍能照常生存和繁殖,其地域分布範圍僅次於狗,成為各種家畜中地域分布較為廣泛的畜種,從跨入北極圈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到非洲和大洋洲;從赤道沿線的東非高原到南非洲;從幹燥炎熱的撤哈拉大沙漠到沿海,普遍分布著各種山羊,即便被譽為“世界屋脊”的帕米爾高原上,山羊仍然是當地居民經營的主要家畜,野生動物也是以阿爾卑斯山羊和狼為主,當地野山羊體重可達90公斤。在北美洲高山地區的雪線上,分布著被毛類似綿羊的雪山羊,這些山羊以采食苔蘚地衣為生。氣候炎熱的非洲,原先並無山羊分布,甚至連野生山羊也不存在,最近幾個世紀,經由埃及等地引進的家山羊已遍布全境,成為非洲的主要家畜,數量占世界總數的1/3.在非洲炎熱的氣候條件下,山羊全年繁殖增長很快,甚至在一些國家泛濫成災,例如突尼斯等國,因山羊太多,以及由家養變成半野生,成群跑進村莊大麵択毀壞林木,而不得不由國家下令采取嚴厲措施。
二、我國山羊的數量和分布
根據《中國農業年鑒》統計,1982年全國共有山羊7522.2萬隻,其中各類山羊的比例。
19的年以來我國山羊有很大發展,1的0年為曆史最高年份,山羊年終存欄數達8068萬隻,比1949年的1612萬隻,增長了4倍多。1981年以後,我國山羊和綿羊數量開始下降,1朗2年全國山羊數為7522.2萬隻,占山羊和綿羊總數的41.4%。
目前全國各省區中,以內蒙古自治區山羊數量最多,其次是山東、四川、河南、西藏、雲南、河北、江蘇、新瓤、狹西、山西等省。這11個省區的山羊數量均在400萬隻以上:甘肅、安徽、貴州、青海和湖北5省,山羊數量為100-加0萬隻;其餘各省山羊數量均在100萬隻以下。全國以江西省山羊數量最少(7.9萬隻),但仍占全省山綿羊總數的94%以上,我國西南地區4省四川、西藏、雲南、貴州)的山羊數量為1883.3萬隻,占全國山羊總數的25%,見表
國內山羊的地域分布,同樣也較其它家畜廣泛,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台灣和江西等綿羊極為罕見的省區,也飼養數量相當多的山羊。據上述各省區的統計山羊占當地羊隻總數的94-100銖。據1982年統計,全國29個省區中,除新疆、青海等10個省區的綿羊飼養數量較大外,其餘19個省區山羊的飼養量均超過了綿羊。
第二節山羊絨的產銷
山羊絨是一種非常纖細而柔軟的羊毛纖維分布在亞洲等高寒地帶的絨毛山羊和一些地方山羊被毛中,於每年秋冬季節生長,春末夏初脫落的這種山羊絨,具有輕暖細軟的特點,是毛紡工業的高級原料。可用於製作輕薄柔軟、美觀保暖的絨毛衫、圍巾、便帽、手套、細毛毯、絲絨等,被列為天然纖維中的特種纖維。在國際市場上山羊絨又稱為“開士米”是克什米爾的諧音。由於最早發現於克什米爾地方的居民中,用產自我國西藏山羊和當地山羊的絨毛編織細薄透光的披肩暢銷各地,因此得名,故士米是對西藏山羊的譽稱。我國西藏山羊以及鄰近地區的山羊又稱為“開士米”山羊,目前“開士米”已成為所有山羊絨的統稱。
1976年以來,國際羊絨市場異常活躍,出現了一股“山羊絨熱”,而且持續很久,山羊絨製品暢銷一時,成為人們喜愛追求的商品。由於山羊絨製品把輕、暖和手感柔軟三個特點巧妙地溶為一體,因而被譽為高檔產品在國外把山羊絨製品譽為天然纖維中的一顆明珠、“纖維中的定石”、“纖維之冕”等。
山羊絨產量稀少,世界年出口量約為6000噸,我國是主要生產國,也是主要出口國,占世界出口量的48.3%見表5.此外,阿富汗、土耳其、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有少量生產。蘇聯生產的山羊絨,雖占相當數量,但全部用於內銷加工。近年來,伊朗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羊絨出口減至1000噸以下。
我國山羊絨的生產,解放30餘年有很大發展,1明2年《中國農業年鑒》公布,全國山羊絨的產量為3832.7噸,相當於19沾年產量1250噸的3.1倍。全國山羊絨的坐產,主要集中於內蒙古自治區、陝西、新疆、山西、甘肅、河北、寧夏、青海等省區,羊絨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95%以上見表8-6,各主要產區中,又以內蒙產量最高增長最快,居全國之首,年產量達1500噸,占全國羊絨總產量的45.9%。
我國生產的山羊絨由於量多質優,多為國外廠商爭購。1979年歐洲共同體為保證成員國的利益,與我國達成紡織協議,要求我國每年為其出口500噸羊絨作為一個重要條件;日本幾家公司,近年我國內地一些省區,簽訂羊絨補償貿易和合資公司協議,其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追求羊絨供貨保證。國內近10年來隨著紡織工業技術的發展,解決了羊絨分梳問題,我國已從單一的羊絨原料出口,而部分地轉向成品生產,上海、北京等地不斷擴大羊絨原料的需求。因此,使國內外市場上形成“山羊絨熱”,其主要原因是:
1.時尚的變化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衣著追求舒適、美觀、大方,喜愛穿著羊絨便裝的消費者增多,
2.紡織技術提高,羊絨用途廣泛,在山羊主要用於純毛粗紡和針織,現在可以用於精紡,製作細薄的可供縫製裙子和夜禮服等的高檔衣料;而且又可和綿羊羔毛、蠶絲、化纖等混紡,創造出許多適銷對路的新產品。
3.國外廠商的大力宣傳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起羊絨名貴的思想。國外經營山羊絨加工產品的工廠和商店,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不惜利用報刊、影視、旅遊場所、街道、櫥樹等多種渠道頻頻宣傳,從而擴大了羊絨製品的銷售量。
4.世界市場羊絨數量短缺廠商因貨源緊張而搶購。由於我國開展原絨加工,出口原絨減少;伊朗因發展石油造成:畜牧業衰退,以及政局不穩等原因,致使山羊絨生產和出口量下降;蒙古人民共和國也開始發展羊絨加工,原料出口也相應減少,這就加劇了羊絨供需矛盾,廠商因原料緊缺,財搶購中,提高了羊絨價格。
5.我國山羊絨規格分清晰,品質穩定均勻我國生產的山羊絨,出口時經過粗細配和加工分選。按顏色分成白、宵、紫三種,每種又按品質分成頭路和二路等不同的規格,便於外商采購和加工利用故頗受歡迎。伊朗羊絨纖維較粗,且隻分顏色不分等級;蒙古羊絨顏色混雜,路分不清,以及質量不穩均影響銷售。
山羊絨的生產和加工利用,在我國曆史悠久,遠在唐代,兄弟民族已用山羊絨加工“羝褐”(即羊絨毛布),其手感如絲棉滑潤,以後此種手工加工方法傳入內地,至今在有些邊遠山區仍可見到,人工紡織的羊絨毛布,據曆史考證,早在鐵器未出現的原始社會,人們已知拔取脫落的綿羊和山羊毛絨進行簡單的編織,隻是在剪刀發明以後才開始大規模地利用綿羊被毛,盡管人類利用山羊絨的曆史很久,但足,山羊絨的工業批量生產僅僅始於近代。英國進行羊毛紡織開始於18世紀末期,生產專用的“宮廷服”19世紀期間,英國一直壟斷把粗硬的山羊毛和纖細的羊絨用機械方法分開的羊絨分梳技術。20世紀以來,美、日和我國香港地區開始采用羊絨分梳技術,但在60年代以前仍對我國嚴加保密和技術封鎖,並在國際市場上壓低羊絨售價,嚴重影響。我同原絨的出口。為了打破國際上的封鎖和壟斷,50年代宋期,我國毛紡科技人員先後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開展羊絨分梳技術研究,1963年製造出羅拉式山羊絨分梳機,從而打破了英、美、日的壟斷,使我國羊絨的生產和利用進入了新階段。從60年代開始,上海、北京等地毛紡織廠,利用本國分梳的山羊絨製成的產品打入國際市場;70年代初又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在內蒙伊克昭盟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規模較大的山羊絨分梳專廠,從根本上改變以往單純原料廉價出口的狀況目前國產羊絨產品的種類基本齊全,生產水平不斷提高,70年代末期湧現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高檔產品,如熊貓牌的羊絨衫、馬踏飛燕牌的羊絨大衣呢、羊絨毛滌綸等產品,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名牌產品而打入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