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進修的那段時間,正值上海威海路570弄拆遷搬家。弟弟在江灣讀書,學習很緊張,他一個人忙不過來。我利用課餘住到浦東家,幫著一點點將老家搬到威海新村七幢501室的新居。
新居一間向陽的臥室,有個小陽台。臥室用半牆分隔出一小間,也可放下一張床,但是沒有采光口,光線隻靠大間過來。北麵是廁所與廚房。就所謂“車廂式”的戶型。可對於我們來說,居住的條件是大大改善了。原來我家隻是二十幾平米的一間。東窗對弄堂,一天僅能有一小時的斜射日光。北門在小弄口的過道上。再沒有其他出氣口了。擱樓被鄰家占用著,南麵隻隔著木板與袁文才家臥室緊鄰。
媽媽第一次看房走進新居時,打開房門,從廚房向陽台望去,隻覺得新房寬暢,縱深長而遠。她疑惑地問弟弟,這都是我們一家的麼?想上輩人生活得真是太艱苦了!所以我在蘇州買了150平米的新房後最最思念的就是我們的爹娘了!
搬入新居後,媽媽與弟弟接著忙了好一陣才安頓好生活。我每次回家在公交車站一下車,就能望見我們家的陽台。有時正巧媽媽在陽台上勞作,我走近幾步就能叫得應媽。
新居裏弟弟完成了大學的學業,結了婚,生了小楊遠。也在那裏媽媽得了病,最終離開了我們。所以這威海新村的小樓群在我心中充滿了懷念。浦東而今大變了,許多路段已經麵目全非,不能相認。可這威海新村倒是保留下來了,據說是因為她後麵是郵電大樓,不能動,也使她得以長存。我們家的房現在是弟弟單位重分進來的人住著,房頂也改成了紅色坡頂。我每有機會到浦東還願意去看看她。
原住的570弄已成一片商業用房。懷著舊情,我們在離開她的時候留下幾張照片。
進修回校後不久,自動化的第一屆學生四年級了,我的計算機控製課開始上課。我自己編寫了教材。這其間我也盡力想獨立進行一些科研工作。大約在1984年給《計算機世界》寫的一篇文章《智能模擬及其在計算機輔助設計中的應用》,以一個整版刊登。在學校裏造了點好印象。那時寫文章的人比較少,計算機會使用的人也不多。機電係主任黃金科對人說,能將“蘇州綢緞工學院”的名字上報就是好事情。顯然他對我是讚賞的。1983年寄出《絲織物煉漂工藝計算機檢索》一文,發表在《微計算機應用》雜誌198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