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姨娘一家找上門(2 / 2)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監”的字形演變

隨著人們思維的發展,“監”又引申出更加抽象的“借鑒”含義。如《尚書·周書·召誥》:“我不可不監於有夏,亦不可不監於有殷。”《論語·八佾》:“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都是說要借鑒前朝的經驗教訓。這裏的“監”其實就是“以人為鏡”,“鑒於水”讓渡為“鑒於人”。《尚書·周書·酒誥》引古人語曰:“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意思是人不僅要把水當做鏡子,而且也要把人民當做鏡子。《墨子·非攻中》引古諺雲:“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麵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凶。”《史記·範睢蔡澤列傳》引古語雲:“鑒於水者見麵之容,鑒於人者知吉與凶。”這兩處的引文意思大致相仿,都是主張“以人為鏡”。

三代之初,監都是用瓦製成的。商代初年,開始鑄造銅鑒。於是,“監”字累增偏旁“金”,這就是“鑒”和“鑑”字。之後,“鑒”又聲轉為“鏡”。秦漢以後,鏡子的使用更加廣泛,製作也更加精良,其材質有金、銀、銅、鐵等。明代末期,開始出現玻璃鏡。清乾隆以後,玻璃大興於民間。至民國初年,隻有少數邊遠地區還使用銅鏡。後來隨著玻璃工藝的迅速發展,銅鏡才退出了生活領域。

二、中國古代最早的“鏡子論”

提起中國古代最早的“鏡子論”,可能很多人馬上會想到唐太宗的“三鏡說”。其實,早在公元前1620年,商朝的開國君主商湯就對伊尹說:“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史記·殷本紀》)這句話中的“不(fǒu)”,同“否”。意思是說,一個人隻要用水作鏡子,就可以看見自己的形象;一個國家隻要用老百姓作鏡子,就能知道治理的狀況。2014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的講話中,引用並闡述了這句話。

商湯的“鏡子論”說明,早在中國奴隸社會時期就把民情狀況作為衡量統治好壞的標準了。以後,“以人為鏡”的闡述屢屢出現在古代典籍中。《詩經·大雅·蕩之什》中有“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韓非子》說:“鏡無見疵之罪,道無明過之怨。目失鏡則無以正須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賈誼《新書》稱:“明監,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揚子法言》雲:“聆聽前世,清視在下,鑒莫近於斯矣。”《大戴禮記·保傅》曰:“明鏡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

經常照鏡自省,是古代仁人誌士律己修身的方法和美德。對此,漢末女詩人蔡文姬有十分細膩的闡發:“攬鏡拭麵,則思心當潔淨;敷脂,則思心當點檢;加粉,則思心當明白;澤發,則思心當柔順;用櫛,則思心有條理;立髻,則思心當端正;攝鬢,則思心當整肅。”將攬鏡自照與身心修養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