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克微支的《十字軍騎士》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再現了波蘭這一段光輝的曆史。它通過主人公茲皮希科險遭條頓騎士團毒手和尤侖德父女的悲慘遭遇等情節,有力地揭露了條頓騎士團披著宗教外衣,幹著豺狼勾當,專橫跋扈,凶殘暴戾,任意踐踏波蘭民族的尊嚴,殘害波蘭人民的生命,掠奪波蘭人民的財富等罪惡行徑,使讀者對條頓騎士團的暴行不能不感到義憤填膺,對波蘭人民的反抗寄予滿腔同情。
茲皮希科出於民族仇恨和年輕無知,誤向騎士團使者挑戰,險遭騎士團戕害這一情節是本書揭露騎士團罪行的第一個高xdx潮。通過這個情節,作者第一次具體地向我們揭露了騎士團無視波蘭民族的尊嚴,驕橫不可一世的凶殘麵目。
茲皮希科懷著巨大的民族仇恨,發誓要撥下條頓騎士團的三簇孔雀毛冠飾,為達奴莎的母親報仇,在不了解對方來曆的情況下,襲擊了十字軍使者裏赫頓斯坦。雖然他的襲擊被護送裏赫頓斯坦的波蘭著名騎士波瓦拉阻止了,並沒有傷害裏赫頓斯坦一根汗毛,茲皮希科的叔父瑪茨科又立即向裏赫頓斯坦道了歉,請求他寬恕孩子的無禮,波瓦拉也在一邊向裏赫頓斯坦說情,但裏赫頓斯坦卻極為傲慢,企圖以侮辱波蘭騎士的人格作為寬恕茲皮希科的條件。到了克拉科夫,裏赫頓斯坦又向波蘭國王當麵告狀,雖經兩個公爵夫人和許多著名波蘭貴族的求情,裏赫頓斯坦還是非把茲皮希科置於死地不可。裏赫頓斯坦肆意蹂躪一個鄰國,其驕橫跋扈已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他根本無視波蘭國家的存在。波蘭舉國上下對此無不切齒痛恨,要不是達奴莎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及時挽救了茲皮希科,茲皮希科是無法逃脫裏赫頓斯坦的毒手的。正是條頓騎士團的這種惡行導致了一四一○年的格隆瓦爾德大戰。瑪茨科和茲皮希科發誓要和裏赫頓斯坦決鬥,正是波蘭民族和十字軍騎士團的民族矛盾發展到勢不兩立的一種反映。
接著,作者通過尤侖德父女的被害進一步揭露了十字軍騎士團的毫無信義、毒如蛇蠍的本性。尤侖德的妻子是在十字軍騎士團背信棄義、野蠻襲擊瑪佐夫舍時死去的,尤侖德理所當然對十字軍騎士團懷著不共戴天的仇恨,他對騎士團的鬥爭是正義的。但是他對騎士團的打擊使他成了騎士團的眼中釘肉中刺,齊格菲裏特和鄧維爾特等十字軍騎士終於設計從瑪佐夫舍宮廷劫走他的女兒達奴莎,並要尤侖德親自到息特諾去領回他的女兒,答應隻要尤侖德交還俘虜,送去贖金,到了息特諾就把達奴莎交還。但是尤侖德到了息特諾,不但沒有找回女兒,而且受到百般淩辱,最後還被齊格菲裏特割掉舌頭、燙瞎眼睛、剁去臂膀,趕了出去。茲皮希科雖然曆盡艱辛,終於找回了達奴莎,但是找回來的達奴莎卻已被迫害得精神失常、奄奄一息,還沒有到家,就死在途中。尤侖德這樣一個威名遠揚的騎士競遭到這樣的淩辱,落得這樣悲慘的結果;達奴莎這樣一個好端端的姑娘,她跟茲皮希科的美滿姻緣、幸福生活竟遭到如此悲慘的殘害和破壞。波蘭人民的和平生活是誰破壞的?尤侖德父女這樣的悲劇是誰製造的?不是別人,就是十字軍騎士!作者用他動人心魄的手筆,通過這一情節把十字軍騎士團任意糟踐波蘭人民、在波蘭土地上橫行霸道等罪惡行徑進一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作者對十字軍騎士的控訴,隨著情節的發展一步比一步強烈。這些控訴使小說對騎士團的揭露達到一個新的高xdx潮。茲皮希科和尤侖德父女的遭遇是波蘭民族受到十字軍騎士欺壓蹂躪的一個縮影。
作者除了以茲皮希科和尤侖德父女的遭遇這些情節集中、形象地揭露十字軍騎士團的侵略罪行之外,還在許多地方直接描寫或提到十字軍騎士團對波蘭和立陶宛人民的欺壓和殘害,把這些描寫作為對茲皮希科。尤侖德父女悲慘遭遇的背景,使兩者得到緊密的呼應,這就更加有力地說明了茲皮希科和尤侖德父女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不是孤立的,不是個人的,而是整個波蘭民族。立陶宛民族遭受十字軍騎士團侵略的一部分。這樣點麵結合,既有著力描繪的鮮明突出的形象,又有輕描淡抹的廣闊背景的速寫,就使作者在小說中所敘述的事件獲得了典型意義,使我們全麵而又具體地看到十字軍騎士團對波蘭、立陶宛等民族所犯下的血腥罪行,看到十字軍騎士團確實是波蘭人民最凶惡的敵人,是波蘭人民不共戴天的仇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