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帝教(二)
人,越老越怕死。
害怕死亡時的無助,更害怕死亡之後的未知。
宗教傳播過程中,孤寡老幼是突破口,幼童對世界懵懵懂懂,如白紙作畫,容易接受世界觀洗禮;老弱畏懼死亡,恨不得抓住任何一線希望,嗯,或許應該恨不得抓住任何一絲心靈寄托。類似地球二十一世紀基督教在中國農村的攻城略地,吳煒也有樣學樣把孤寡老幼當作突破口,大戶楊鬆青、鯀夫楊三勇、楊老六都相繼成了帝教信徒或淺信徒。一則宗教立場的潛意識團結,二則對將死之人的同情心,楊鬆青和楊三勇不約而同選擇支持帝教的利益。
楊三勇脾氣暴躁聲名遠揚,楊老六的三個兒子怕他性情來了沒有輕重打殘他們,慌忙狼狽逃竄。楊鬆青雖然不喜楊三勇蠻橫,卻向吳煒和楊老六承諾:“老六你放心,我會處理好此事。”
如此,吳煒在本位麵有了合法產業。
吳煒固然不吝於幫忙村民收割夏糧秋糧,卻無意把所有精力浪費在耕地種田。吳煒臨時調整帝教體製,宣布一畝七分地是掛在他名下的教產,地主出租方式每年獲得穩定收益,且所有收益由帝教財政局全權支配。教產所轄田地,一律憫農之苦,隻征收三成田租,但是優先租借帝教信徒。中國缺乏宗教文化氣氛,國人常常重利益輕信仰,立時就有租戶貪利三成田租宣布全家改信帝教。
不久,楊老六生命走到了盡頭。
臨死前,楊老六期冀目光盯著吳煒:“吳道長,我能入教麼?”
與當代宗教不同,吳煒組建的帝教有著非常嚴謹的組織結構,任何人都可自由宣布自己歸信帝教,成為帝教的信民或信徒;但是隻有通過一係列考察,才能被批準正式入教,成為真正的帝教教徒。入教考察,幾乎可以比擬地球中國二十世紀入黨程序,與當代其它宗教相比,可謂非常非常嚴格。所謂的帝教,從來就不是簡單的宗教信仰,吳煒也不需要任何形式的神靈信仰,吳煒需要的是能夠輔助他實現他的意誌的強大組織。
宗教,隻是帝教的一層外殼。
因此,吳煒搖頭拒絕楊老六:“欲入我教,先聽其言,再觀其行,老丈或許有心,卻沒有足夠的行動證明。所以,請原諒我不能批準你入教。”
楊老六失望沮喪。
吳煒安慰:“國寬容接納一切自救之信民,老丈雖然不能入教,死後一樣能進國。”
楊老六略略心安,然後就此長闔雙眼。
治喪完畢,楊三勇對著楊老六墳頭浮起無數傷感,聲:“道長若能為我這般送行,我願將二十三畝田捐給道長,充作未來修廟建寺之款。”
吳煒沒有虛偽拒絕:“我帝教做事不求回報,這些都是我應做之事,無論你捐贈與否。但是,如果你願意捐贈,我亦不會拒絕,因為這樣我能夠幫助更多信民。”
楊三勇心頭一熱:“既是如此,我現在就把二十三畝田捐給道長。”
楊三勇忽又話鋒一轉:“道長,我能入教麼?”
吳煒:“不能。”
楊三勇耍奸:“捐二十三畝田都不能入教麼,那我不捐了。”
吳煒不喜不悲,平淡嗯了一聲。
楊三勇不意吳煒如此看淡二十三畝田,為免弄巧成拙,連忙補救:“我隻是開玩笑,我都五十多歲了,膝下又無兒無女,要這麼多田地又有何用。”
吳煒依舊淡然:“也好。”
楊三勇終是不甘心,追問:“究竟怎樣,道長才能批準我入教?”
吳煒:“你真想入教?”
楊三勇連連點頭:“真想。”
吳煒組織一番語言,慢慢:“我帝教終極目標是建立地上國,在這片古老大地上,建立沒有饑餓沒有貧困人人安居樂業的大同世界。信徒追求的是進入國,而教徒追求的建立地上國,這是截然不同的追求和付出。我問你,你願意為建立地上國犧牲麼?如果你有這樣的覺悟和行動,我立刻批準你入教。”
地上國?
楊三勇懵了:帝教還有這等追求?
吳煒:“你若還想入教,有空兒可詢問我細節。”
吳煒不喜強迫型傳播理念,所以簡單列舉一些困難和付出,旋即轉身離去。
人都是希望少付出多回報的,遇到吳煒這樣無私付出者,即便不怎麼認同,也很難強烈反感。如此,日子一日日過去,吳煒親身力行漸漸贏得民意。楊老六和楊三勇類似的捐贈再投資得來實際利益,主神空間倉庫存取偽裝仙術震懾,吳煒漸漸紮根西楊村,並把觸角伸向周邊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