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美女割鼻為哪般(一)(1 / 3)

——嫉妒心理分析及其矯治

戰國時期,魏王送給楚懷王一位絕代美人享用。楚懷王原來的愛妃鄭袖,眼看著自己受寵的地位慢慢地喪失,自然非常嫉妒這位新來的絕代美人。怎樣才能使自己重新得寵呢?她便心生一計,欲置新來的那位美人於死地,以挽回自己失寵的局麵。一次,鄭袖故意對那位美人說:“大王愛你,但他嫌你的鼻子長得不好看。隻要你見了大王,用手輕輕地將鼻子捂上,便更顯示出你的嬌美與媚態,這才會使大王對你更加愛慕不已。我最了解大王了,不信你就試一試。”這位美人,不知是計,信以為真,果然在見到楚懷王時用手掩鼻。楚懷王覺得奇怪,問及鄭袖,鄭袖趁機對楚懷王說:“她是嫌大王你嘴裏有口臭味,才用手掩鼻而來應付和對待你的呀!”楚懷王聽後大怒,一氣之下,命人割去了這位美女的鼻子。從此,她被打入冷宮,不再得寵,而鄭袖卻重新受寵。

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日本的投降儀式,在停泊於日本東京灣的美國太平洋艦隊旗艦“密蘇裏”號上舉行。了解內情的人便知,這一地點的選擇竟是由美軍高層領導人之間互相嫉妒所造成的。

事情是這樣的。這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以後,杜魯門總統便發出命令,任命麥克阿瑟為遠東盟軍最高司令,指示他去安排受降儀式。這一任命,立即引發了海軍五星上將尼米茲的嫉妒心理,他對這一任命產生了極大的不滿。於是,他就到杜魯門總統那兒去告狀,他責問杜魯門總統,是誰打贏了太平洋戰爭?是海軍從中途島到日本本土,到處灑遍了海軍將士的鮮血。這次受降儀式如果不能體現海軍將士在太平洋戰爭中的作用,我寧願不出席受降儀式。然而,尼米茲與麥克阿瑟同是五星上將,作為海軍最高指揮官,他是必須要出席受降儀式的。但總統的命令已經發出,惟一可行的辦法就是采取補救措施。於是,杜魯門總統決定:麥克阿瑟代表盟軍最高指揮官,尼米茲代表美國政府,分別在投降書上簽字;受降儀式由麥克阿瑟主持,但必須在海軍艦艇上舉行,以此來體現海軍在作戰中的作用與功勞。在即將簽字的時候,又出現了新的情況:“密蘇裏”號上該掛誰的將旗?按照慣例,應該掛最高指揮官的將旗。然而麥克阿瑟與尼米茲同是海軍上將,軍銜相當,如果在麥克阿瑟主持的儀式上掛起尼米茲的將旗,麥克阿瑟當然不依;如果掛麥克阿瑟的將旗,尼米茲也會不服。於是,拉馬爾中校從中周旋,想出一個妙法:將一紅一藍兩麵旗幟一同掛在軍艦上,而且旗杆的高度相等,紅的代表麥克阿瑟,藍的代表第尼米茲。據說,這種掛旗方式在美國軍事史上還是第一次。

以上介紹的這兩則故事,都是從不同角度來講人的嫉妒心理所造成的危害的。在現實生活中,人的嫉妒心理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異常心理現象。那麼,究竟什麼是人的嫉妒心理呢?

一、嫉妒是一種下賤的情感,是一種惡魔的素質

對上麵介紹的那兩個故事隻要稍作分析,便不難看出:所謂嫉妒心理,就是對自己以外的其他人處於比自己優越的狀態或地位,或者是自己寶貴的東西已經被別人占有或即將被別人所占有時所產生的一種消極情感體驗,一種惡性心理反應。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說:“嫉妒能把凶險和災難投射到它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是一種卑劣和下賤的情欲,是一種屬於惡魔的素質”。嫉妒心理很強的人,往往不能正確看待自己周圍的人,對於他們的才能、學識、優點和長處,一概視而不見,自己不學無術,但又目中無人,人際關係緊張;對人的長處看得太重,容易失去心理平衡,鬱鬱寡歡,自尋煩惱,形成一種極度痛苦的心境;特別是對真善美的泛化,對假醜惡的崇尚,曲解正確事物,扭曲人間美好的東西,影響個人對真知的追求,也影響對人間美好行為和事物的共享。

嫉妒心理是人的一種極欲排除他人,破壞他人優越狀態的不良情緒和異常心理表現。人的嫉妒心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方麵表現出來。比如,對一位穿著漂亮衣服的小姐,有人故意在其衣服的背後潑上墨汁,讓她當眾出醜、難堪;一輛停在車場的新轎車,有人在經過時偏要用鐵釘劃它一下,讓車主心裏難受、痛心;聽說他人中獎了,心中就難過;看見別人的妻子漂亮,心裏就嫉恨;總之,對嫉妒心理的看法,從肯定其為一種社會異常心理現象這點來說,人們的認識是完全一致的。認為它不同於義憤,也不同於羨慕。

一般來說,義憤是正義情感的體現,羨慕是善良情愫的表現,而嫉妒心理則是仇視別人比自己強,視他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不幸,並引以為痛苦的一種情感體驗。它是一種肮髒的醜惡的心理與行為,是極不道德的心態和行為。某省有一位中年科學家,在美國進修期問成績優異,他的研究論文連續三年被美國的兩個科學學會選中,並應邀在各國學者雲集的學會上宣讀。有一家國外研究機構曾表示欲以年薪幾十萬美元聘請他到國外去工作。可他婉言謝絕對方的盛情邀清,毅然回國,繼續擔任月薪隻有幾百元的“助研”作,並夜以繼日地投入科研之中。就是這樣一位有誌氣的愛國青年學者,同國後卻遭人嫉妒,整日精神疲憊,苦不堪言。他不無歎息道:“在國外進修時每年至少拿出六篇淪文,回國後照樣苦幹,一年最多隻能完成兩篇。並非是條件設備差,而是‘內耗太大’。”內耗的原因出自他的許多科研成果被他人所嫉妒。他曾憤慨道:“為什麼有些人拿工資不幹事,專門盯住幹事的人糾纏不休,吹毛求疵,沒事找事?從這種情況看,國內的環境真還不如國外的優越。”這個事例可算作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嫉妒危害的反映。因此,我們必須對嫉妒心理現象作一個全麵的剖析,以幫助人們認清它的本來麵目。

古今中外很多學者都對嫉妒心理作過深入而係統的研究,而且發表了大量的有關嫉妒心理研究的學術文章或專淪、專著。在中國古代,較為有名的嫉妒心理研究學者就有心理學家和哲學家韓愈(768一824),韓愈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嫉妒心理現象進行了係統的觀察與研究,寫出了研究嫉妒心理學的專著《原毀》,對嫉妒心理的性質、根源、表現、成因、危害和防治等,作了詳盡的闡述,是中國古代研究嫉妒心理的惟一的重量級的專著。如果將這個書名譯成現代白話文,即是“論嫉妒”或“論誹謗”的意思。韓愈在比較了“古之君子”與“今之君子”的差別之後,說:“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其於人也,曰:‘彼雖能是,其人不足稱也’。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把這段話譯成現代白話文,意思就是:“今天的士大夫卻不是這樣,他們要求別人詳盡苛刻,要求自己低廉寡少。他們對於別人,總是說:‘他雖有這個特長,但他的人品不足稱道呀;他雖然有這些善良品德,但他的才能不足稱道呀。’隻關注他人的一個缺點,不考慮他的十個優點;隻追究他人的過去,不考慮他的現在。擔心的是怕別人有了好的名譽。”可以說,韓愈將嫉妒心理的本質揭示得入木三分。接著,他又進一步指出某些人的嫉妒心理,認為其之所以興風作浪,是有思想與心理根源的:“為是者有本有源,怠與忌之謂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意思是說,懶惰的人不能夠提高自己,嫉妒別人的人害怕別人提高。這可以說是對嫉妒心理本質的深刻揭示。據說,韓愈為了研究證明嫉妒心理現象存在的普遍性,還進行了有關嫉妒心理的試驗研究。為此,他選擇了許多受試對象,進行比較性的心理測試,從中得出有關的數據和結論。如他試著對許多人說,“某某是個好人”。那些應和的人,一定是那個人的好朋友;那些不應和的人,就是那個人平時所疏遠的人,或是同他沒有利害衝突的人,再不然就是害怕那個人的人。如果不是這些關係,那麼,強硬的人一定會憤怒地說出反對的話,懦弱的人也一定會表露出反對的神色,他又對許多人說,“某某不是個好人”。那些不應和的人,一定是那個人的好朋友;不然的話,就是那個人所疏遠的、同他沒有利害關係的人,再不然就是畏懼那個人的人。如果不是這些關係,那麼,強硬的人一定會高興地說出讚同的話,懦弱的人也一定會高興地表露出讚同的神色。有鑒於此,韓愈得出著名的關於嫉妒心理的論點:“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這句名言,至今仍然閃耀著哲理的光輝,啟迪著善良的人們不去嫉妒他人,而應修養良好的品德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