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攀比風氣當應休(一)(1 / 3)

——攀比心理分析及其矯治

攀比心理是古今中外人們無不具有的社會異常心理。在中國古代的帝王當中,那些鬥富裝闊、炫耀攀比的變態心理及其表現,比比皆是的。他們總想利用各種場合奢侈擺闊,在各方麵超過他人。

古代的帝王衣食住行大講排場,多是他們炫耀自己、與人攀比的又一種方式。蕭何建未央宮,觀瞻壯麗,劉邦看了都覺得有點過分,埋怨蕭何“治宮室過度”。蕭何回答:“天子以四海為家,非令壯麗無以重威;且亡今後世有以加也。”(《漢書·高帝紀第一》)就是說,帝王的宮室必須與帝王的身份相符,必須是天下第一,無人能與之攀比。如此奢華的宮室,到了漢武帝手裏,因為與前輩們攀比,反倒被認為很不夠氣派了,於是,他來了個“廣開上林、南至宜春、鼎湖、禦宿、昆吾;旁南而山西,至長楊五柞;北繞黃山;瀕渭而東;周袤數百裏,穿昆明池像滇河。營建章、鳳闕、神明、漸台。泰液像海水,周流方丈、蓬萊,遊觀侈靡,窮極妙麗。”(《漢書·高帝紀第一》)此外,為了使天下無人能與帝王們攀比,各朝帝王製定了各種禁例,規定各級官僚居處的規製。然而那些權臣達官為了滿足內心的虛榮,暗中不惜攀比,每犯禁例。宋代權臣蔡京的居第就“侈大過製”,極盡華麗壯觀。清代乾隆皇帝的寵臣和衝的府第更不用說了,就是他的家奴劉全的住宅不比皇家宮殿差。

A君,今年37歲,某廠機修工人,參加工作7年來,已經變換了6次工種。每次變換工種,他總以為自己的工種不如人家的好,眼看著自己的同學有的當上了技師,有的當上了工程師,最次的也幹上了技術組長,他認為自己各方麵的條件不比他們差,自己還有很大的潛力勝任更重要的工作,於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吃在碗裏,看著鍋裏”,不斷地挑揀工作,換一個不滿意,就再換一個,到現在也沒能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他為此十分苦惱。

c女士,今年30歲,先後做過中學老師、編輯、公關小姐、公司秘書,每次變換工作時,她總覺得這個工作不太好,幹不了幾天,就得走人。同事們都勸她說,不要老是“跳槽”了,換一個工作好長時間熟悉不了,還得從頭學起、幹起,這樣不利於發展自己,不利於使自己成為某一行業的專門人才。對此,c女士說:“人生短暫,我要在有限之年,多嚐試人生不同職業的體驗,盡量多變換工作,這也是人生的一種享受與生活的價值。”熟悉c女士的人都說,她是因攀比心理作怪才頻繁跳槽的。那麼,什麼是攀比心理呢?

一,總跟在別人後麵跑,你將來就不會走了

所謂攀比心理,就是指人們之間、組織之間依據事實上存在的差別感,進行不切實際的參照趕超、比照超越、攀高趨前的心理趨向、表現或行為。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人們的素質、文化水平、出身、經曆、工作等諸多方麵的不同,因而在許多方麵也就表現出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是客觀的,不可避免的存在著的。盡管人們在經過各種各樣的正確的、主觀的努力後,某些差別會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但是,在社會生活中,人們是絕對不會完全消除各種各樣的差別的。差別存在,但有的人就是不承認,於是就出現了一種不服氣、不服輸的比附趨炎心理現象,我們把這種不正常的比附趨炎的心理,叫做攀比心理。攀比心理就是一種不正常的、永無止境的盲目攀高比附的心態,屬於異常的社會心理,它在社會生活中是極其有害的。

攀比心理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不正常心理,這種心理現象到處可以見到。比如,近幾年,在全國各大城市掀起了一股家庭超豪華裝修的風氣。收入高的,室內裝修更加考究,花費少則幾萬元,多則十幾,幾十萬元;一些收入不高的工薪階層們也躍躍欲試,惟恐落後。此種超豪華的裝修風大有愈吹愈烈的勁頭。還比如,在當前的一些青年人中刮起的“出國風”,也根源於互相攀比。一個人出國後說國外如何如何好,另一個人也就盲目追求、盲目向往,都想去過西方社會的所謂“天堂式的生活”,不考慮個人的客觀條件,千方百計往外跑,特別是有的女青年,為了達到出國的目的,不惜委身於來華的“老外”,有的被帶出國外當妓女賣了,被迫淪為娼妓,有的帶到國外即被拋棄;有的“老外”在國內時欺騙女方說沒有結婚,但到了國外,女方才發現男方有兒個老婆。不久前,上海有一位姑娘,被一位阿拉伯國家的男青年娶為妻。結果一到國外,這位外國老公就不客氣地告訴她,他已有三位太太,她是被作為第四位太太娶同來的。姑娘一聽傻了眼,一句話說不出來,隻有吃啞巴虧。過了不久,這位男青年就把她當傭人使,稍有不慎,即拳腳相加,還強迫她與別的男人睡覺,後來姑娘不堪忍受,便偷著跑出來向我國大使館求助,曆經磨難才回到祖國。表現在消費中的攀比心理:鄰居家裏剛買了一台“586”的電腦,於是,自己也要買,而且不管能否用得下,一定要在某些功能方麵超過鄰居,表現在紅白喜事上的攀比心理:別人家的子女結婚辦了l0桌酒席,我家的子女結婚時,就不能少於l5桌酒席;接送新娘用的車隊,一要數量多,二要檔次高,三要浩浩蕩蕩,招搖過市,顯出氣派來,還自己給自己找一點理由,美其名日:“人活了這一世也不容易,結婚不就這一一回嗎?”表現在找對象時的攀比心理:有的人不顧自己的客觀條件,不考慮個人的素質,不顧家庭因素等等情況,你找了個大專生,我起碼要找個本科生或碩士生,或者找一個博土生,一定要超過對方。

攀比心理是一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它會使人們的欲望無止境地增長下去,永遠處於一一種不滿足的心理狀態。如存在於戀人之間的攀比心理,會阻礙兩人之問真誠地相愛。由於攀比心理作怪,雙方會忽視對對方內在品質的了解,而過多地希求對方外在的、表麵的東西,會致使感情不專,朝三暮四,見異思遷。

攀比心理是極其有害的心理。攀比心理會助長人的私欲,膨脹個人主義,強化人的不滿足感和虛榮心。在私欲的引導下,為了達到攀比的目的,超過攀比的對象,有的人會不惜一切代價,甚至不惜鋌而走險,幹些偷雞摸狗的事。有的人為了滿足不健康的講排場的心理,甚至偷東西、搶東西,淪為罪犯。這些都是要我們引以為戒的。

二、為了活出個滋味來,處處與人攀比,越比越沒滋味

攀比心理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多見的一種不健康心理。它可以表現在許多方麵,如生活上的攀比、工作上的攀比、物質上的攀比,等等。當然,我們研究的攀比心理主要是不健康的攀比心理。有些正確的攀比心理,如在學習上的攀比,工作技能上的攀比等,則是需要大力提倡的。那麼,異常的攀比心理表現主要有哪些方麵?

(一)物質生活上的超前消費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經濟收入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增長,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家裏有了不少的存款。於是,人們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開始產生了超前消費的思想。一些人在消費上搞攀比,掀起了一股高消費的熱潮,突出的表現是不考慮家庭經濟來源及收入狀況,在消費上過分追求高檔化、時髦化和超前化。在一些發達國家的家庭中才用得起的日常消費品,也悄然走進中國普通人的家庭。有的人不切實際地追求高檔化的生活環境或用品,形成了高於收入增長幅度的超負荷消費趨向。這種狀況不僅對其家庭生活有不良的影響,而且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產生了負麵影響,給整個社會的市場經濟也帶來了極壞的後果。攀比心理所引發的超前消費,會迸一步導致市場需求的虛假繁榮現象,它本身不是社會購買力的提高,而是購買力的真正下降,是不利於穩定地發展社會經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