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出門看別人,在家看父母”的誤區
從眾心理的形成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找準了從眾心理的成因,就為預防和矯治從眾心理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據和可能性。下麵我們來探討從眾心理是怎樣形成的。
(一)形成的客觀條件
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人,生活在複雜的社會、單位和家庭等環境裏,社會、單位和家庭等環境對人的心理的影響是永恒的。從眾心理的形成和發展,也受客觀社會、單位和家庭和其他環境的影響和製約。
渡會環境的影響。社會環境對人的心理的影響是多方麵的。特別是對從眾心理的影響更是這樣。那麼,社會環境為從眾心理的形成起到了哪些推波助瀾的作用呢?研究表明,影響和製約從眾心理形成和發展的客觀社會因素主要是:
一是社會諸方麵的壓力。
一個人始終生活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之中。在社會各方麵的複雜係統中,社會道德、社會風尚、社會習俗、社會文化、社會輿論、社會關係等,時刻在人的身上發生影響、製約的作用,從而影響和製約著人的從眾心理的形成和發展。影響著人們從眾心理形成和發展的最大社會因素,是來自社會各個方麵的壓力。這些壓力主要有:社會道德的壓力、社會風尚的壓力、社會習俗的壓力、社會文化的壓力、社會輿論的壓力、社會關係的壓力,以及社會就業、分配、分工、福利、保險、行政等諸多方麵的壓力,均可以構成影響人們從眾心理產生的重要客觀因素。
比如,來自社會道德的壓力,使有的人們不能不在婚姻不盡如人意的狀況下,采取與大多數中國人一樣的那種湊合著過,的家庭生活觀,而不去離婚或婚外偷情;來自社會風尚的壓力,使有的人有可能盡管力不從心,但也要為子女們的升學就業,不得不送禮和走後門;來自社會習俗的壓力,也有可能使你本來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但偶爾亦可能從眾去燒香拜佛。凡此種種,社會各方麵的壓力,可以促使人們成為一個從眾心理者。
從正麵的意義講,從眾心理者是個體社會認知和適應的重要機製之一,是人們進行心理防衛和自我調節的心理方法之一。從眾心理和行為的發生,是以其感受社會諸方麵壓力後形成的和做出的反應。這種壓力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麵。
一是認知依附的壓力。社會生活的經驗,都能使人認識到:個人必須學習和運用、參考和借鑒他人的經驗、意見才能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更好,因為一個人離開了眾人提供的信息,就難以了解許多事物。這樣,人們就不自覺地形成了相信他人、依賴他人的心理。這種情況在集體行為和意見一致時,更容易表現出來。二是人際關係適應的壓力。世界上許多關係的調整、適應,主要集中於人際關係的調整和適應,許多人為與大家保持一致性,或一定的關係,而不成為“離群羊”,就必須順從大家的行為,當一位剛到一個新單位工作的人,剛來上班時,由於員工之間互相還不了解,或者是人際關係還不密切,就必須處處從眾,贏得大家的信任與了解,這樣才能打開局麵。站穩腳跟。
二是社會群體信息的一致性。
研究表明,社會群體信息的一致,是使個體產生從眾心理或行為的主要因素。相反,群體信息的不一致,就能減少個體從眾的力量。某廠職工一致要求罷免廠長的職務,原因是他領導無方,上任三年,除了沒有把工廠搞好外,還連工人的工資都發不出去,為此,工人們一致要求撤換這位廠長,但上級領導層有人支持這位廠長再幹下去,可由於群眾意見非常一致,使得個別領導也隻好從眾來決策,撤換了那位不稱職的廠長。這正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叫做“眾怒難犯,眾言難違”。
三是群體吸引力的大小。
如果一個群體的戰鬥力、凝聚力、向心力很大,大家團結戰鬥,友好合作,嚴守紀律,就能增強個體的歸屬感、歸順感和安全感。如有不能從眾的人,其也會擔心失去群眾的庇護,被大家視為越軌,而遭到拋棄,不得不從眾隨大流,跟著大家走,采取從眾行為。即使明知群體的行為失誤,多數人的意見不正確時,也會與大家“保持一致”,“錯了大家都錯”。在許多時候,正是由於集體的威信和力量,使得群體中有個別“害群之馬”,雖有非分之心,但也不敢輕舉妄動,隻得與大家保持一致。
四是群體規模的大小。
群體規模的大小,也影響著從眾心理的產生和形成,這個問題在前麵已提到了,這裏就不多講了。
五是威脅可以使人屈從。
威脅是一種對人的心理具有強烈刺激的心理暗示。當威脅者發出威脅時,它所施加給被威脅者的壓力,會使被威脅者強烈地感受到不屈從的後果,對此,正常人都會采取屈從的對策,產生從眾心理或行為。這種由於受威脅而被迫采取的順從,有時威脅者來源於群體本身,有時威脅者來源於有威望的個人,有時威脅者來源於上級領導,有時威脅者來源於個體之間。威脅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可以軟硬兼施,有的可以先禮後兵,有的也可以公開施壓。
六是宣傳感染可以使人遵從。
宣傳感染是指運用一定的語言、符號等媒介工具解說一定的道理以影響或控製人們的思想或行為的過程。宣傳感染通過一定的信息作用於人們的思想和心理,提倡什麼,反對什麼,禁止什麼,推廣什麼,從而引導人們的行為,使大多數的人們向著一個既定的目標前進,亦可使人取得從眾的效果。我們利用宣傳媒體(報刊、電台、電視台、互聯網絡等)介紹某一先進單位和個人的先進事跡,就可以感染和教育許多人,使許多人照著先進單位和個人的樣子去做,這也是一種形成從眾心理和行為的重要社會因素。典型宣傳,是營造積極從眾心理的一種正麵性的做法,目的是通過宣傳少數先進個人或先進集體,引導大家向他們學習,形成一種人人奮發向上的濃厚氛圍,形成一種人人比、學、趕、幫,爭當先進的環境氣氛。
家庭是孩子們成長的第一環境,家庭環境的好壞,對家庭成員從眾心理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響作用。一個良好的家庭,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一個不良的家庭,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誤導的阻礙作用。來自家庭環境的不良影響因素主要的有以下幾種:
首先,不正確的教育引導。
有的父母,要求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出門多看別人,在家多看父母”、“入鄉要隨俗,進門要隨主”,並教育他們“槍打出頭鳥,最好別出頭”。這些教育,無疑從小在孩子們的心靈上,就已打上了順從他人、要隨大流的思想烙印,漸漸地容易形成從眾心理的習慣。有些家庭的父母,他們對子女的教育,常常使用武斷和不民主的方法。這些父母不能平等地對待自己的孩子,在教育方麵往往是采取打罵、處罰、強迫、威脅、引誘、欺騙等方法進行教育,這樣的結果,一般會使孩子長大了,他們會依照父母教育的那樣,在處人做事方麵,要麼一切聽從父母的,要麼一切聽從別人的,要麼跟著大多數人走,自己沒有獨立的見解,不能獨立思考問題,處理問題,解決問題,隨機決策,沒有主見,經常聽信他人的,人家說什麼,他去做什麼,以別人的意見為最高行為準則,自己從不作決定,養成了一種“隨大流”的行為習慣,這樣的結果,一般會影響到孩子以後的心理健康,其後果多數會形成從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