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發生就像人與人之間的打鬥一樣,有時是由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件引起的。但是,與這小事件相關的人與國,相互之間巳不知積累了多少恩怨。一個饅頭都能引發一段血案,更何況當今世界到處都像爆露在烈日下隨時都可能引爆的火藥桶。世界各國利益犬牙交錯,利益有了衝突不能調和不能回避的時候,戰爭就會發生。戰爭不會因為我們懼怕就不會來臨。
世界上某個角落一場局部戰爭開始時,遠在一邊的看客在電視上看到處於戰爭慘景中的人們,跟看一場電影或逛一次動物園沒有多少差別。輪到自己處於戰爭中,才知道掐自己和掐別人痛苦的區別。戰爭剛開始,隻是一部分人的事兒,打到一定的份兒上,全世界都遭殃後,人們才體會到它的可怕。
南海諸島占領很容易,守起來難。台灣和華夏大陸兩地聯合起來也隻能守住一大部分島嶼,一小部分靠近海岸的又被各國搶奪回去,彈丸之地沒有縱深防禦且遠離本土,很難守住。現在南海海域地震台風經常光臨,南海諸島的給養越來越困難,給養船在途中遇到風暴,還損失了不少人員和物質。在海島上的官兵更苦了,除了和南海周邊國家的海軍周旋,還要抵禦自然災害保障自己的安全。
南海島嶼的爭奪越來越激烈,加入的國家也越來越多,暗槍變成了明炮,這場遠離人煙的海戰被後來的史書稱為“南海戰役”其中的艱辛和痛苦隻有參與國能體會。
明裏參戰的隻有五個國家,華夏大陸,華夏台灣是一方,稱為大陸聯盟,菲律賓,越南,還有馬來西亞和文萊稱為太平洋聯盟。馬來西亞之前態度曖昧,沒有像菲律賓和越南那樣叫囂得那麼曆害,但該占的島嶼從來不落人後,局勢發展成這樣馬來西亞暗裏發財的夢想也破滅了,不顧國內大部分華人的反戰示威在美國的支持下明目張膽地加入了太平洋聯盟。。
暗裏參戰的國家都快有兩卓麻將了。美國和加拿大是穿著一條褲子的,日本在二戰後,就成了美國的馬前卒,這次跳得比誰都活躍,半公開的加入太平洋聯盟。這個國家骨子裏的好戰性徹底顛覆了華夏人對和平的期望。華夏人努力想淡忘那場血腥的戰爭,埋頭發展壯大國力,但現實是殘酷的,人家始終沒有忘記你這塊肥厚的肉,一直都想再咬一口。
新加坡扼守馬六甲海峽的咽喉,戰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這個英聯邦國家一直都是美國的最堅定支持者,正所謂人小誌大,踮起腳拚命想做偉人。南海戰役開始後,新加坡聯合美國封鎖了馬六甲海峽,美其名曰為了自身安全,其實隻為封鎖進入華夏的物資通道,其用心最是險惡。南亞大國印度,看來準備了很久,不顧國內的反戰示威表態支持太平洋聯盟。除了派了幾艘軍艦進入了南海外,還向華夏提出領土要求,在邊境陳兵,以求一血前恥。
華夏和台灣也不泛支持者。靠近華夏西疆的巴基斯坦一直都堅稱華夏的敵人也就是他的敵人,在印巴國境集結重兵,以實際行動緩解華夏的壓力。俄羅斯可能感覺到了危機,發表聲明堅定支持華夏保持領土完整的正義事業,並派兵占領北方四島宣示主權。俄羅斯和日本由於北方四島的原因一直沒有簽訂和平條約,唇亡齒寒,沒有華夏擋在前麵,美日早晚會到家門口來說道四。這次俄國人突然拿這個說事,並在北方四島上駐軍,也是看到了解決北方四島歸屬的機會,雖有趁火打劫的嫌疑也算是間接支持華夏了。
東盟中也不泛華夏的支持者,如泰國老撾緬甸印度尼西亞等,經濟上要靠華夏,又沒領土糾份,如果華夏倒下了,力量平衡被打破,他們也就亂套了。朝鮮半島兩個冤家一個保持沉默,一個無條件支持華夏。這無條件是指真沒有條件支持,隻能口頭說說。非洲大陸普遍精神上支持華夏的正義事業!南美國家集體沉默,平時對美國怨氣較大的國家有些偏向華夏。
北約中歐洲幾個大國和美日加分岐較大,尤其是英國難得保持了沉默,而法國德國有些偏向華夏,暗裏向華夏提供了一些軍事設備,意大利基本上沒什麼想法,曆史上的“八國聯軍侵華”如今巳不複存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早前跟隨美日對華夏大加指責,南海戰爭爆發後切縮了回去。國內民意大部分都不支持出兵,現在互聯網很發達,世界哪個角落發生什麼事民眾都一目了然,一幫政客也不能不多加考慮。想想也是,和華夏遠隔重洋,華夏人又沒來招惹,出兵是為了啥?
這場島嶼爭奪戰從小打到大,從每月一次半次到每天都有戰事爆發。兩方勢力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各種招都使出來了。華夏軍隊在陸地上如入無人之境,海上力量和美國日本相比還是差了一籌。台灣的海上軍力還可以,其裝備基本上是美式的,也沒有參加過多少戰事。戰爭打到這個地步,隻能堅持到底了,畢竟道義在他們這一邊,這是一場正義的戰爭,兩岸民眾居高不下的支持率也讓他們有信心堅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