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次日一大早,雄雞剛剛啼叫了第一聲,村子就開始熱鬧起來。韋家院子裏支起了幾十口大鐵鍋,燒著了柴草,發出陣陣煙霧。昨日炸好的鬆皮扣肉,晾涼了一晚上之後,被片開成巴掌大的肉片,夾了地裏新挖出來的芋頭,回鍋蒸製。這道菜本是桂東北的桂林府的名菜,傳到桂西僚人地方,竟因為扣肉香酥軟爛,滋味非凡備受僚人喜愛。僚人製作扣肉的時候,還會把醃製的梅子和檸檬等調成醬汁,灑在扣肉上一起蒸,引入一種酸甜的風味。
壯碩的漢子扛過幾條碩大的魚,他們迅速地開膛破肚,很快地片下魚肉,分離了魚皮和魚骨頭。魚肉剁成細細的魚泥,用米酒、薑、鹽油調味了,抓成小粒的魚丸,漂在盛水的鐵鍋上成型。魚骨頭用來與芥菜熬湯,待湯散發出魚肉的清香之後,把魚丸放入湯裏,製成桌子中間的湯菜。魚皮被熱水抄過後卷縮,變得脆爽彈牙,用醋和香油、大蒜等拌了,變成了下酒的好菜。
另一半的魚肉被片成生魚片,成為成年僚人最愛的美食。
豬板油被煉成油脂,剩下的油渣被挑揀出來,撒了鹽,放在一旁。村裏的娃子們一哄而上,搶著把油渣吃光,竟覺得比大魚大肉還好吃。
靖西的香豬遠近馳名,取來小乳豬,穿在荔枝木上,下麵架著木柴烘烤,烤得豬皮泛黃直至紅潤,薄得脆彈十足。再刷上醬汁,用慢火烘烤至入味。
雞鴨是不可少的,基本遵循了僚人吃雞鴨的習俗。白水煮熟之後用刀斬成小塊,用酸薑、檸檬、香菜、蔥等拌了,分呈上桌。
豬腳燒了毛,烤得焦黑,清洗幹淨後過水,斬成塊在燜煮,大把地灑進八角,加水直至水燒幹,豬腳便變得軟糯可口。
臘菜與熏菜是不準上桌的,迎新講究的就是一個新,陳了的肉食不符合這“新”的兆頭。
排骨也是僚人熱愛的食物,製作的方法多是酸甜的燜製。
還有一些山雞野兔之類的,卻不能保證每桌都有了。隻能先供應主桌。
“我們僚人做菜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做法,反倒如今要請客的時候顯得窘迫了。”阿農自我嘲諷。
“我們沒有請會漢菜的廚子啊。”身邊的僚族婦女回她。
“菜色確實是太少了,要是把什麼蓮藕、南瓜花之類的素菜直接擺上,又顯得我家辦酒小氣了。”阿農犯了愁。
“阿順的阿媽會做漢菜啊!”一個婦女喊道。
“阿順阿媽有傳染病,別讓她幫手了。”又一個婦人回應。
“那他家舅婆會做啊!”又一人建議。
阿農聽了,忙急衝衝跑到阿順家,敲了門,把正在休息的舅婆請了出來。
“漢菜我是會做,就是不知道合不合別人口味咧。”舅婆有些害羞。
“啊呀,老媽媽。就當幫我一個忙,先做一做。你把那些婆婆媽媽的教會了,就可以回來休息了。你年紀大了不好太麻煩你。”
舅婆答應了,她先是把半肥瘦的豬肉剁成肉泥,加上酒、薑蒜、蔥花等備成餡料。又取過南瓜花,把花瓣一朵朵展開,滿滿地包了一勺肉泥,再照著花苞的樣子包了起來。照著同樣的做法,又把苦瓜整條切成兩半,取出苦瓤,把餡料灌滿,再壓實,切成輪子的形狀。蓮藕則切成片,從中間切開卻不切斷,把肉泥塞進,壓實。不一會兒,桌子上就釀好了許多色彩斑斕的釀菜。
隻見舅婆麻利地下油入鍋,待油熱了,就把釀菜下鍋油炸定型,不一會便撈起來,晾幹油。最後大火燜燒出鍋。
“這個菜雖然沒有酸味,但是好吃的很啊。”一個婦人吃了,連連叫好。
“是啊,普通的素菜也變得好吃起來了。”眾人連連稱讚。
隻見舅婆又打了幾個雞蛋,鍋裏舀了些與油,把蛋液攤成蛋餅,把肉餡放在中間,慢慢地把一半蛋皮翻過來,煎成了一個蛋餃。
“雞蛋還能這麼吃?”眾人又是驚呼。
舅婆驕傲極了,她雖然從阿順娘親手上學來了這些技藝,卻因為家中沒什麼材料,斷是生生埋藏了這些廚藝。
婦人們爭搶著要學,舅婆便把那些做法一一教會了眾人。忙活完之後,回家去了。
山外麵不斷來著客人,雖然餐會是在下午,而現在才是早晨。年輕的小姑娘們守在村口,穿著盛裝,舉起酒碗,大聲地哼唱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