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裏的莊稼剛種上,灌水鋤草什麼的都是趙有錢偶爾去做。因為以前的種植模式,沒有鋤草的說法,就是有蟲害旱澇什麼的才會關注一下,其他的真是全然靠“人種天收”。現在刨土安穴,植株間有了縫隙,也看得見雜草,為了莊稼長得更好,大家當然願意鋤草了。
孫思媛每天就呆在家裏溜溜兔子放放馬,她不許趙有錢騎小白,自己卻每天都要爬上馬背晃蕩半個時辰。趙有錢心裏堅定了孫思媛是在嫌棄他,鍛煉的更勤了,不過他現在已經不是當初一身肥膘的樣子,雖然在變瘦但也沒一開始那麼明顯了。
雖然不上山打獵,但他射箭的練習沒停,每天都要糟蹋不少支箭,偶爾也能從天上打下飛鳥。那些功夫也沒放下,配合他天生神力,徒手搏虎不敢說,一人撂翻一隻大肥豬是妥妥的。
日子過的平靜,久了就顯得無聊,吃喝不愁,孫思媛就想到做點什麼。衣食住行,衣排在第一位,孫思媛覺得其中有大文章可做。
這個世界的衣料主要是棉,麻,獸皮什麼的,絲綢已經出現了,但隻在宮廷使用,因為還沒有人掌握養蠶的技術,隻能直接利用大自然的少量野蠶,絲綢因此極為珍貴。可這一切對孫思媛來說都不是難題,她有關於養蠶的書籍,自然不怕沒技術,隻要有心,簡直是“錢”途無量。
她有心先育種,就花錢買野蠶繭,村裏小孩子知道了,成群結隊進了山,找到了十幾個,對孫思媛來說,已經夠用了,她在自家屋後移栽了一排桑樹,準備喂蠶寶寶。
稍微改造了一下房間,就是蠶室了,孫思媛每天都要關注一下蠶繭,等了五六天終於等到蠶破繭交尾,然後產卵,孫思媛看著密密麻麻的卵,覺得自家屋後的桑樹葉摘光了也不夠喂的。
為了加速改善蠶的品質,孫思媛從源頭上下功夫,往桑樹下澆了不少靈泉水,桑樹的變化幾乎肉眼可辨。同時,她又花錢雇人進山移桑樹,在雞舍那邊栽桑樹。等蠶寶寶催青後,屋後的幾十棵桑樹都長得鬱鬱蔥蔥,樹葉肥厚,一看就很美味,額,是對於蠶寶寶來說。
山上樹雖然多,但桑樹並不多,孫思媛移了幾百棵樹苗,準備養好了之後取枝扡插。為了保證移栽的成活率,孫思媛還特意往雞舍那邊的井裏放了不少靈泉水,讓趙有錢有空就去給樹澆水。
養蠶是一件需要十分細心的事,村裏小孩想看看傳說中的蠶寶寶都被孫思媛拒絕了,這件事她一手操辦,為了給蠶室消毒每天都要燒許多熱水,還特意弄了不少石灰放在家裏。
這批蠶一共育了兩千來隻,幼蠶食量小,家裏的桑葉就供的上,等長的大了食量上去了,雞舍那邊也開始采摘。
畢竟是野樹移植的,長的並不好,這一期蠶是勉勉強強吃飽長大的。等蠶結繭之後,孫思媛看著可憐巴巴的桑樹挺心疼的,為了保證蠶的食物供應,這些桑樹差點被趙有錢直接擼光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