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種植花瓜(1 / 2)

五月末,孫思媛家的青粟和黃豆才收割,這些事趙有錢做的很順溜,也不需要孫思媛下地,孫思媛就在家研究羊毛紡線。

羊毛是用雞和村北的王寡婦家換來的,她養了十幾頭羊,每年賣些羊換錢。天熱的時候,也會剪羊毛,孫思媛用正生產的小母雞和她換羊毛,她自然願意。雖說沒到六七月,可這天也不算冷了。

這個世界還沒有毛線衣,孫思媛自己也沒做過這些,一切全照著書上說的做。

羊毛雜質很多,也有些髒,孫思媛足足洗了七次才洗清水。把羊毛鋪平,慢慢風幹。

沒有羊毛梳理機,孫思媛就動手做了一個梳子。等羊毛幹了稱一下,換來時候二十來斤的羊毛,洗淨風幹後就剩十斤了。孫思媛一遍一遍的梳毛,直疏到她覺得已經蓬鬆到最大程度,開始用紡車紡線。

村裏人家大多都有紡車,棉花收成的時候紡些棉線,織布機不是每家都有,顧大娘家卻是有的。顧大娘家走的時候沒帶,孫思媛就出錢買了下來,顧大娘家連地都不種了,留著這些也沒用,低價賣給孫思媛了。孫思媛不會用織布機,純粹是當做給家裏添置大件了!

磕磕絆絆的紡好線,她準備織毛衣了。

孫思媛大學的時候,也曾經學宿舍裏的姑娘,給別人織圍巾。她當時喜歡班裏的一個同學,就買了毛線一針一線的織,因為不熟練,經常戳的手指通紅,可惜,圍巾最後沒能送出去。

當時織針是買毛線就送的,現在卻要她親手做了。

想要金屬織針還得去找鐵匠,孫思媛嫌煩,索性自己截了木頭在家用刀慢慢刻。沒有木匠那些齊全的工具,光靠一把刀,很是費功夫。好在她日子過的無聊,且當做是消遣。

花了幾天時間,才弄出了五根長度粗細都滿意的織針,可用起來還是嫌糙。趙有錢見她一直鼓著個嘴,就問她怎麼了,她和趙有錢說了之後,趙有錢找木大叔要了木匠店裏最常用的糙紙,功能和砂紙差不多,就是用來打磨木器的。

晚上吃完飯,點了燈,趙有錢把織針握在糙紙裏,來來回回細細打磨,把織針打磨的圓潤光滑。看著趙有錢認真的側臉,孫思媛越看越覺得,這個男人好帥,我要愛上他了!

地裏的莊稼已經收完了,六畝種上了稻子,提前育的苗,長得好就能趕上八月的稅。還有四畝地,孫思媛沒讓種,她已經打算好要種的東西。

因為農村種地都是自家留種,蔬菜瓜果種子也大多是村裏就有的,鎮上沒有專門的種子店,隻有雜貨鋪會幫忙帶些農民需要的種子。

孫思媛上一年打聽到南方有種“花瓜”,紅壤黑子,炎季吃很是清涼解暑,就是個頭小,又容易壞,各家客商都沒有運到這邊賣的。此地人也曾種過,長不成,就放棄了。

想想這“花瓜”是啥?不就是西瓜嗎?剛聽到旁人對於“花瓜”的描述的時候,孫思媛還楞了很久,怎麼就這麼熟悉呢?

大夏天,從井裏掏出沁著涼意的綠皮大西瓜,切開之後,紅壤黑子,一人拿一塊,全家人一起吃,歡聲笑語在大人小孩間揚起,這是孫思媛童年夏天最美的回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