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可不僅僅是在皇家學堂才有“星期”的概念,民間的人也習慣了以星期來記日:原因是許多衙門都把原先的製度改了,變成周一到周五正常辦事兒,周六周日用來休息。就連那些先生辦的私塾,也用上了這樣的製度。
孫思媛帶著趙有錢,每天在皇家學堂奮鬥,翻書,想原理,做實驗,再偶爾為旁人解答一下學習上的疑問,時間被安排的滿滿的,真有種回到讀書時代,正處於大考前的感覺。每天晚上,洗漱之後,孫思媛都覺得倦怠無比,從來不讓趙有錢做些什麼愛做的事,隻有到周末,兩口子回了韓王府,哎呦,那白天是趙有錢挖空了心思做好吃的,給媳婦補補,晚上再吃媳婦……
越是許久吃一回,越是好吃的很呢……
關於蒸汽機的事,遲遲沒有進展,皇家學堂卻有人別出心裁,造出了自行車,孫思媛知道了,立馬過去看。
這輛“自行車”是木製的,結構比較簡單,既沒有驅動裝置,也沒有轉向裝置,靠雙腳用力蹬地前行,改變方向時也隻能下車搬動車子,可以說,它就是把板車的兩個並排的輪子換成了前後放置,再調整了一下車架。造出這輛車的兩個小夥子,騎車表演給大家看,大家紛紛驚歎,孫思媛卻搖頭,不夠,這還不夠,使用費力還不方便,遠遠沒有騎自行車那種該有的“瀟灑”,既然蒸汽機那一塊兒遲遲卡住,不如先造個自行車出來玩玩?
孫思媛誇耀了一番那兩個敢於實踐的小夥子,還邀請他們一起參與“改進自行車”的項目,那兩個小夥子本來就是在書上偶然看到“自行車”的介紹,才生出製造的心思,有孫思媛邀請,自然求之不得:皇家學堂誰不知道,他們用的華語、西語書,都是孫思媛提供的。有她在,還怕無可參考嗎?
於是,接下來的時間,孫思媛完全把心思放在了製造自行車上。而趙有錢這個原本的“助教”,卻成了實驗室的主力軍。
自行車的形狀、每一個零件的構造,書上都有細致的資料,孫思媛隨意選了一個樣式,然後開始努力製造。全用木頭做的自行車。無論如何都達不到孫思媛想要的效果,孫思媛就找鐵匠,打造各個零部件,然後拚接組合,花費許多人力物力。
十幾天後,一個形狀完全符合孫思媛想法的自行車終於造了出來。孫思媛當仁不讓,做了第一個試騎的人。在皇家學堂外頭的馬路上,孫思媛在前麵騎,好多學生在後麵看,大家看孫思媛騎的輕鬆適意。紛紛誇耀這自行車,果然是好東西。
車輪是軟木做的,車座是包的幾層皮革,可是,即便如此,孫思媛騎了一圈之後,還是嫌屁股疼:這馬路可不是地球上的柏油馬路,有許多坑坑窪窪,顛的可厲害呢!
“這車輪不行啊!”孫思媛蹙眉,馬車用這樣的車輪。人坐在裏麵是沒問題的,可是自行車的話——誰疼誰知道啊!
“來來來,同學們,我們還是得想辦法。把橡膠給找到!”從車上下來,孫思媛和學生們商量找橡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