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三更烏啼——萬劫出世天下亂(1 / 2)

原來,這些日子貓兒山強盜猖獗,屢屢侵擾左近州縣。要說強盜為財,搶掠財物原不足奇,奇在這夥強盜竟是專擾官,不擾民。幾次燒搶官府的糧倉、鹽船,驚動了朝廷,疑為徐敬業的餘黨逃在那山上。武太後執政,唯恐江山不牢,有反必肅,這點星星之火,若不盡早撲滅,恐有燎原之虞。

武太後思量帶兵出征的事,李唐子孫大是不可信賴,忽聽上官婉兒保薦鎮守西水關的武四思精明強幹,可委重任,正合心意。於是就發一道旨,召喚武四思入朝麵聖。

時,武四思恰巧在洛陽東魏國寺僧法明大師處盤恒,聽太後傳,即入殿朝聖。

武太後高高的坐在龍椅上,隻瞧了武四思一眼,便看出這是個野心勃勃,卻沒有多大才能的人,也猜到上官婉兒肯大力推薦此人,很可能是得了好處。又興許是有心拉攏他,又興許是上官婉兒推念,看穿了她非自家人不取的心思。總之,她環顧左右之際,發現滿朝文武,排除李唐氏不做考慮,似乎再也找不到其他合適的人選了。於是便點了武四思為柳州路大總管,撥兵一萬五千,掃討貓兒山亂賊。

武四思率一萬五千官軍,不一日到得貓兒山,見那山勢高大雄偉,層崖刺天,連綿蜿蜓,何止百裏,卻不知山賊藏身哪座山頭,因故號令大軍安營紮寨,一麵派出小股兵力分守山道隘口,一麵召集參將商議對策。曰:“餘觀此地,山高窪深,地勢峻峭。若大舉入山掃剿,又恐山賊分散深藏,爾等可有良策乎?”有謀士進策道:“將軍稍安勿躁,我軍初至,不明敵情,倘若急取妄攻,恐有失周。依卑職之見,或可暫時按兵不動,待察明敵情,方可定策奪之。”

卻有個監軍提出異議,說此番聖上調撥精銳軍隊由將軍率領前來剿伐匪賊。然,區區數百草賊,何以這般興師動眾?推念聖意,應當是欲借這次剿匪兵事,向天下萬民曉示天威,令小人有所懼,而不敢步匪之後。可是,將軍率兵到此,若不趁勢,給匪賊雷霆一擊,反而按兵不動,實在難脫過慎成懦之嫌,亦有折天威。聖上要是知道將軍如此帶兵打仗,不知會做何想……那監軍乃是皇帝派在軍中監督統軍將領的人,監軍開言,武四思不便正麵反駁,隻得下令,派出五支百人小隊,進山搜剿匪賊。

哪曾想,那五百人進得山去,便如泥牛入海,逐亡所在。兩日後,有探子飛馬來報,口稱發現有一隻木舟從山上的溪流漂流下來,舟上無人,反載木箱五口,武四思命人把箱子抬入營帳,啟開箱蓋一看,赫然竟是五百對人耳朵,眾軍士觀之,舉座震驚,嘩騷不止。武四思即驚且怒,顧問左右:“賊人凶悍,害我兵將,罪惡滔天。如是,該做何行動?”有人獻策道:“將軍可下令,使五支千人隊入山剿匪。”武四思準策,下令派出五支千人隊入山。這次,五支千人隊入山,在深山之中,搜尋了整整三日,捉得一些樵夫、鄉民,連山賊的營寨在何處也沒摸清楚。顯然那些山匪采用的是遊擊戰術,仗著熟知地勢,隨處藏匿,官軍便是再多十倍,也很難捉到他們。武四思三次派兵入山搜剿。皆是徒勞無功。

正當一籌莫展之際,聽報京中禦史來到。那禦史叫作周興,此人因揭發同僚,誣陷好人,屢建偉功。其人品寡廉無恥、陰險狡獪,深得武太後寵信。武四思深知這種人得罪不得,因此,親自出帳迎迓,下令全軍將士集合列隊迎接禦使尊駕,軍營中排設酒筵,竭盡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