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河流與湖泊濕地(2 / 3)

湟水流域氣候為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流域地勢西高東低,並有盆地、高山影響,所以氣候垂直變化明顯,且地域差異大。愈向上遊氣溫愈低,降水量增大,蒸發量減小,多湖澤濕地。流域年平均氣溫0.6℃~7.9℃,最高氣溫34.7℃,最低氣溫-32.6℃ 。年降水量300mm~500mm,局部地區可達600mm。湟水幹流穀地,6月~9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且多暴雨。無霜期西北部山區為31天,東南部丘陵區為130天~180天。湟水流域的水資源,據民和、享堂兩水文站實測,年平均徑流量為46.3億m3。流域年輸沙量2241萬t,年平均侵蝕模數736t/km2,大通河年輸沙量隻323萬t。由於人口、耕地分布不均,各地水資源利用的差別甚大。湟水幹流平均每畝耕地隻有地表水341m3,再加城鎮生活及工業用水,已感嚴重不足。而大通河流域平均每畝耕地有地表水4748m3,卻遠沒有開發利用。為了合理利用水資源,調節餘缺,青、甘兩省都提出調引大通河水的規劃設想,如甘肅省的“引大入秦”、“引硫入金”等工程。

根據1956年7月至1990年6月34年係列水文資料計算,大通河(享堂站)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0.05億m3(下同),流域多年平均徑流深200mm,是黃河流域花園口站以上多年平均徑流深的2.6倍,為湟水幹流地區控製站民和站以上多年平均徑流深的1.6倍、黑河幹流地區的5.5倍、西大河流域的6.3倍。因此,相對於黃河流域及大通河鄰近地區來講,大通河流域的河川水資源量較為豐富,是甘肅省天祝縣、永登縣和紅古區工農業主要水源。大通河徑流依靠山區降水及高山冰雪融水補給,河流含沙量少,徑流的年際變化不大,經流變差係數為0.2~0.3,且有自上遊向下遊逐漸減小之勢,如武鬆他拉為0.28,尕大灘為0.25,天堂寺為0.2l,享堂為0.20。最大年徑流與最小年徑流之比為2~3,亦有自上遊向下遊逐漸減小之勢,如武鬆他拉為2.95,尕大灘為2.63,天堂寺為2.26,享堂為2.10。大通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有利條件包括下列方麵:一是水資源量比較豐富,且流域內用水量不大,屬豐水地區,為跨流域調水,以豐補欠緩解流域外缺水的嚴重局麵創造了條件;二是幹流來水過程與農業灌溉需水過程基本一致,所需調節工程規模較小;三是幹流水力壩址眾多,水能資源開發潛力大,電站掩沒損失小,地質條件好,水能資源開發潛力大。

引大入秦是一項跨流域引水的大型水利工程,它將大通河水從甘肅省天祝縣與青海省互助縣交界的天堂寺截引,東調到蘭州市以北60km處的秦王川地區,開發灌溉農業,安置貧困移民,是甘肅省和國家“八五”、“九五”重點建設項目。引大入秦主體工程的成功建設,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全部工程包括渠首引水樞紐、總幹渠、東一、二幹渠、69條支渠及鬥渠以下的田間配套工程。總幹渠、幹渠、分幹渠總長254.85km,69條支渠總長約840km。工程建築物繁多,以隧洞群為主要特征,隧洞總長135.58km。另有倒虹吸3座,長l.75km,渡槽44座,長11.75km。設計引水流量32m3/s,加大流量36m3/s,年引水4.43億m3。工程建設中創造了一係列輝煌成績,如全長15.723km的盤道嶺隧洞為國內和亞洲最長的輸水隧洞;先明峽、水磨溝兩座倒虹吸由兩根直徑2.65m的鋼管並排組成,氣勢磅礴,淩空飛架,十分壯觀,其中先明峽倒虹吸最大工作水頭107m,屬亞洲之最,水磨溝倒虹吸全長567.96m,屬國內最大的鋼製倒虹吸;莊浪河渡槽全長2194.8m,橫跨莊浪河、蘭新鐵路、312國道及漢、明長城遺址,設計新穎,施工科學,為國內最大渡槽之一。引大工程原規劃灌溉麵積86萬畝,采取節水措施可澆灌100萬畝以上的土地。在可以預見的近期內,引大工程將全部建成發揮更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四、渭河和涇河

渭河,一稱渭水,黃河最大支流。在甘肅省中部和東南部,陝西省中部。幹流源出渭源縣鳥鼠山南的豁豁山,至渭源縣清源鎮東北彙合源出鳥鼠山的禹河,始稱渭河。東流至武山縣納榜沙河、山丹河和大南河,經甘穀縣北納散渡河,到天水市有葫蘆河、西河、永川河、牛頭河等注入。再東流出隴山入陝西省境,經寶雞、鹹陽、渭南等地,納千河、涇河、北洛河,南彙秦嶺北坡諸水,橫貫“八百裏秦川”,至潼關入黃河。全長818km,流域麵積6.25萬km2,其中甘肅境內流域麵積2.56萬km2。年徑流量84億m3,甘肅境內23.9億m3。

渭河水係走向與地質構造線走向相一致,如葫蘆河與賀蘭山-隴山地軸走向對應,榜沙河與秦嶺褶皺帶走向相對應,渭河幹流與天水-循化深層斷裂帶相對應等。河流轉折點受控於地層岩性,如榜沙河入彙口受花崗岩侵入體控製,由東西向轉折為正北以直角彙入幹流。支流水係受秦嶺和祁連山、六盤山等地質構造的影響,呈不對稱分布。南岸支流來自秦嶺,河短流急,水力資源較為豐富;北岸支流來自黃土高原,源遠流長,洪枯流量相差懸殊,泥沙含量大。同時,北岸廣大黃土高原下覆第三係泥岩,岩性均勻,水平稍傾層理,在此基礎上發育多組樹枝狀支流水係,典型形態如葫蘆河等。河源至寶雞峽出口為上遊,長430km,水流急湍,平均比降1/260。在甘肅境內河穀川峽相間,有九峽九川,最大的川地為隴西川,長71km;最長的峽穀是寶雞峽,長130 km。寶雞峽至鹹陽鐵橋為中遊,長177km,河床寬淺,沙洲較多,水流分散,為遊蕩型河床,比降由1/500逐漸變緩為1/1500。鹹陽至潼關河口為下遊,長211km。

流域地勢具有西高東低的特點,西部渭河源頭豁豁山海拔3495m,東部六盤山海拔2900m~2700m,南部嘉陵江與渭河分水嶺海拔2500m~2100m,北部與黃河分水嶺2500m。流域氣候屬於半幹旱、半濕潤地區,具有冬季雨雪少、無霜期短、春季升溫快、晝夜溫差大的特點。年平均氣溫6℃~14℃,無霜期120天~220天。流域降水量及其年內分配受東亞季風環流和流域特殊地形的影響,形成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冬春少雨的環流背景,降水量僅占年總量的20%。夏秋季隨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展西延,西南季風盛行,並伴有地形動力抬升作用,使降水量大增, 4月~9月降水量占年總量的80%。流域內年平均降水量450mm~700mm,降水量分布極不均勻,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如張家川年降水量為607mm,而通渭年降水量僅為440mm。徑流量年內變化與降水相似,6月~10月為汛期,多暴雨,降水強度大,其中7、8、9月大汛期間的徑流占全年的60%~70%。年平均流量323m3/s,而實測最大洪峰流量7660m3/s(1954年),調查最大洪峰流量10800m3/s(1898年)。流域範圍內大部分為深厚的黃土覆蓋,質地疏鬆,且多孔隙,垂直節理發育,富含碳酸鈣,易被水蝕;加之曆史上長期濫墾亂伐,植被遭到破壞,以及廣種薄收、單一經營的農業生產方式,因而水土流失嚴重,使渭河成為一條多泥沙河流。渭河年輸沙量5.5億t,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上遊以及北岸涇河、北洛河等支流,流經黃土高原,夾帶大量泥沙,以懸移質為主,是渭河的主要來沙支流。葫蘆河、涇河和北洛河,年輸沙量分別為0.66億t、3.09億t、0.97億t。河道來水含沙量大,不僅淤積抬高河床,威脅兩岸安全,同時淤庫淤渠,給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管理帶來問題。渭河中、下遊渠道縱橫,自漢至唐,皆為關中漕運要道;現因河道淤淺,陸運發達,已無航運可言。由於泥沙淤積和受黃河三門峽水庫回水影響,河道縱坡由1/5000漸變為1/6000,常有洪泛發生。

涇河是黃河的三級支流,發源於寧夏涇源縣六盤山東麓老龍潭。東北流出崆峒峽入甘肅省平涼市,北納頡河、小路河、大路河、潘楊澗河,至涇川縣南彙汭河,北納洪河、蒲河、馬蓮河,南流入陝西省境,有達溪河及黑河注入,形成輻射狀水係,再東南流至高陵縣南彙入渭河。涇河是黃河中遊的較大支流,全長455km,流域麵積約4.54萬km2。甘肅境長171km,流域麵積3.12萬km2。幹流河出崆峒峽至陝西彬縣早飯頭,河穀長209km,跌水少,多沙灘,河穀寬。其中平涼-涇川間右岸灘地平坦,為涇河最大的川區。早飯頭-張家山間河流穿行於峽穀中,坡陡流急,多有險灘,水力較豐。張家山以下,兩岸為黃土階地,屬關中平原,地勢地坦,水流平穩,比降僅1%,土壤肥沃,宜於灌溉。因其流域麵積大,年徑流量達21.4億m3,加之輸沙量大(居全國江河支流之冠),其徑流和泥沙都是黃河支流中較多的河流,與黃河關係密切。因此,習慣上多將其作為黃河的重要支流,視為一級支流,常與渭河本流並稱為涇、洛、渭河。

涇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550mm, 65%以上集中在5月~10月,徑流主要靠夏秋降雨補給。因流經隴東黃土高原溝壑區(幹流深切黃土高原和丘陵100m~150m),植被稀少,多暴雨,故以洪水猛、泥沙多著稱。徑流年內分配不均勻,洪、枯水流量相差懸殊,1933年8月5日張家山站最大洪水流量9200m3/s,1977年4月15日最小流量隻有1.94m3/s。流域內水土流失嚴重,年平均含沙量141kg/m3,為黃河的3倍多,最大含沙量1430kg/m3,年均輸沙模數為7150t/km2。春秋時代,即有“涇以渭濁”之說。戰國時稱涇水為 “填閼之水”,及至秦、漢,已是“涇水一石,其泥數鬥”了,並有泥水(馬蓮河)、泥陽等地名。唐代,杜甫在詩作中也多次寫有“濁涇清渭河當分”、“旅泊窮清渭,長吟望濁涇”、“腸斷秦川流濁涇”等詩句。涇河流域水利開發很早,秦時開鄭國渠引涇水灌溉關中平原;上遊平涼、涇川等地也遠自唐代即已開渠興利。現在上、中遊修築水庫,下遊擴建涇惠渠灌溉工程,增加了灌溉麵積。耕地占全流域麵積近1/3,是西北地區著名的產糧區,董誌原素有“隴東糧倉”之稱。20世紀50年代初設立西峰水土保持試驗站,在南小河溝進行流域綜合治理,為流域水土保持起著典範作用。流域內還蘊藏有豐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氣、油母頁岩、建築材料等礦產,有被命名長(武)慶(陽)的油田。

第三節 內陸河水係

根據統計,源於祁連山進入河西走廊的大小河流共有57條,分屬石羊河、黑河及疏勒河三大水係。在三大內流水係中以黑河水係(下遊稱額濟納河)流域麵積最大,長度最長(800km),徑流量最大(40億m3),並北流注入阿拉善高原索果諾爾與嗄順諾爾。此外,在柴達木盆地西北部,尚有蘇幹湖獨立水係。

一、石羊河

石羊河古名穀水、馬城河、白亭河,河西走廊第3大內陸河。位於河西走廊的東端,在幹旱區中降水條件相對較好。全水係自東而西,主要支流有大靖河、古浪河、黃羊河、雜木河、金塔(南營)河、西營河、東大河及西大河(下遊名金川河)等8條河流組成,均源出祁連山東段。徑流以雨水補給為主,兼有冰雪融水成分。石羊河全長250km,下遊原來注入民勤縣北部的青土湖和白亭海,即漢代的休屠澤和野豬澤,但是現在終端湖已經幹涸。石羊河在史書中記載得比較早且相當詳細。《漢書?地理誌》記載威武郡姑臧縣注:“南山,穀水所出,北至威武入海,行七百九十裏”。《水經注》和《元和郡縣圖誌》等古代地理著作均將其稱為馬城河。五代時期,因石羊河終端湖為白亭海,故稱其為白亭河。近代稱穀水為石羊大河,因傳說有石羊在河邊飲水而得名。

幹流上遊雜木河,源出祁連山脈東段冷龍嶺東段的主峰大雪山。坡陡流急,雜木寺平水年年均流量7.90m3/s, 年均徑流量達2.49億m3。自塔兒莊出山,入河西走廊東段為中遊,過武威接納衝積扇緣泉水複向東北,名石羊大河。紅崖山以北為下遊,原分為大東、大西兩河,現築成東西幹渠。繼續東北行,最後沒入巴丹吉林和騰格裏沙漠之間的民勤盆地北部。河流補給山區降水占61%,地下水占31%,冰雪融水占8%;平原區地下水主要接受地表水和灌溉入滲補給。出山口多年平均徑流量50.5m3/s,年徑流量15.91億m3,6月~9月占70%左右。上遊祁連山區降水豐富,有64.8km2冰川和殘留林木,是河流的水源補給地。山區河流呈樹枝狀,幹流出山時,切穿山體,形成峽穀,今多為水庫壩址。出山後進入走廊平地,河道在衝積、洪積扇上漫流呈放射狀,水流滲漏嚴重,河水斷流。地下潛流在衝積扇前緣出露,彙集成紅水、白塔、羊下壩、海藏寺等泉水河,形成武威和永昌諸綠洲,灌溉農業發達。流域下遊是民勤綠洲,史前曾存在過古終端湖泊-豬野澤,2萬年前高湖麵海拔達1317m、水域麵積約1680km2。終端湖如白亭海及青土湖等近期均已消失。

流域東以烏鞘嶺與黃河水係域為界,西以大黃山與黑河流域為界,總麵積4.16萬km2,廣大地區屬暖溫帶半荒漠、幹旱荒漠及荒漠綠洲景觀。地勢由西南向東北急劇傾斜,南麵東大河上遊的冷龍嶺最高峰崗什卡大阪海拔5254m;北部被浩瀚的巴丹吉林、騰格裏兩大沙漠包圍,最低處在民勤縣東北,海拔1287m。由東向西,全流域建成100萬m3以上水庫15座,其中以大靖峽、黃羊河、南營、西營、紅崖山及金川峽等水庫較大。除大靖河外,中部6條河於武威城附近彙成石羊大河幹流入紅崖山水庫後進入民勤盆地,西大河及東大河部分在永昌城北彙成金川河入金川峽水庫後進入金昌盆地。

二、黑河

黑河曾名弱水、羌穀水、鮮水、張掖水等,沿線是古代酒泉、張掖等地通往居延的重要通道,故關於它的記載相當早且比較詳細。我國最早的地理文獻《尚書 禹貢》篇,有“導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的記載。《漢書 地理誌》金城郡臨羌縣下注稱,西有弱水。張掖郡觻得縣下注:“羌穀水出羌中,東北至居延入海,過郡二,行二千一百裏”。明代將弱水稱之為張掖河或黑河。

黑河是河西地區最大的內陸水係,是僅次於塔裏木河的中國第二大內陸河,全長821km(甘肅境內345km),由源於東起山丹西至酒泉的走廊南山的山丹河、洪水河、黑河、梨園河、擺浪河、馬營河、豐樂河、洪水壩河及討賴河等支流組成。黑河中上遊名甘州河或張掖河,源於祁連山脈走廊南山的南坡,甘、青省界附近的白沙溝腦海拔4400m處。東南流經縱穀草地,沿途納許多支流,至青海省祁連縣黃藏寺納東南來的鄂博河(八寶河,源於金瑤嶺),轉向西北進入甘肅省境,穿走廊南山80km橫穀,水深流急,至鶯落峽口出山。鶯落峽站平水年年均流量50.0m3/s,年徑流量15.8億m3,為河西諸河之冠。鶯落峽以北為中遊,入走廊平地於張掖市烏江堡以北彙山丹河,因受龍首山屏障轉向西流,經臨澤縣彙梨園河,至高台正義峽出合黎山與金塔南山間的缺口後即為下遊。黑河水係由35條獨立出山河流(或溝道)組成,其中集水麵積100km2以上的河流有18條,主要支流有大馬營河(山丹河上遊)、童子壩河、民樂洪水河、梨園河、擺浪河、馬營河、豐樂河、酒泉洪水河、托來河(北大河上遊)等,均源於祁連山中段,以雨水補給為主,冰雪融水次之,出山口多年平均流量113m3/s,年徑流量35.6億m3。其中,6月~9月水量,深山河占70%以下,淺山河占30%以上。

黑河下遊流經金塔盆地東端,水量大減。至鼎新後有討賴河(北大河)自西來會(今已無水),複東北流,進入居延海盆地幹三角洲。金塔縣天倉到內蒙古額濟納旗湖西新村稱弱水或稱額濟納河,河道寬淺流緩,過青山頭後,分東、西兩河。東河(納林河)入索果諾爾(東居延海),為淡水湖;西河(木林河,出常幹涸)流入嘎順淖爾(西居延海),為鹹水湖。

流域南以祁連山為界,東、南分別與石羊河、大通河流域相鄰,西與托來河、疏勒河流域相接,北至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境內的居延海,與蒙古人民共和國相接壤。祁連山水係呈輻射-格狀分布。流域範圍涉及青海、甘肅、內蒙古自治區三省(自治區),國土總麵積14.29萬km2。其中甘肅省6.18萬km2,青海省1.04萬km2,內蒙古自治區約7.07萬km2。隨著中遊用水的不斷增加,部分支流逐步與幹流失去地表水力聯係,形成東、中、西3個獨立的子水係。其中西部子水係包括托來河、洪水河等,歸屬於金塔盆地,麵積2.1萬km2;中部子水係包括馬營河、豐樂河等,歸屬於高台鹽池-明花盆地,麵積0.6萬平方公裏;東部子水係即黑河幹流水係,包括黑河幹流、梨園河及20多條沿山小支流,麵積11.6萬km2。

黑河水能資源蘊藏量6.54萬kw,其中幹流上遊大峽穀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4.53萬kw。自黃藏寺至鶯落峽,峽穀長95km,落差近1000m,河道平均比降9.1‰,穀寬50m~200m,河麵寬僅50m~30m,具有梯級開發的良好條件。目前,幹流上已建有龍首一級(鶯落峽)水電站、龍首二級(西流水)水電站和小孤山水電站,二龍山、大孤山、三道灣和寶瓶河水電站正在施工建設中。黑河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中遊的張掖地區,地處古絲綢之路和今日歐亞大陸橋之要地,農牧業開發曆史悠久;下遊的額濟納旗邊境線長507km,區內有我國重要的國防科研基地,居延三角洲地帶的額濟納綠洲,既是阻擋風沙侵襲、保護生態的天然屏障,也是當地人民生息繁衍、國防科研和邊防建設的重要依托。

三、疏勒河和黨河

疏勒河古名籍端水、冥水,是甘肅省河西走廊內流水係的第2大河。《漢書 地理誌》記載:“南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入其澤。”《元和郡縣圖誌》瓜州晉昌縣條說:“冥水,自吐穀渾界流入大澤,東西二百六十裏,南北六十裏。豐水草,宜畜牧業”。“疏勒”蒙古語為多水之意。疏勒河水係主要由發源於祁連山西段北坡的白楊河、石油河、昌馬河、踏實河、黨河和安南壩河等支流組成。其主流發源於祁連山地最高峰(團結峰)所在的疏勒南山與陶勒南山大縱穀間的疏勒腦,西北流經沼澤地,穿大雪山-托來南山間河穀。穀地寬15km~20km,海拔3800m左右,河道分散、曲折。至花兒地折向北流經托來南山,將山地切割成數百米深的疏勒峽穀,流入昌馬盆地,稱昌馬河。出昌馬峽以前為上遊,河長328km,水豐流急,昌馬堡站平水年年均流量24.8m3/s,年徑流量7.81億m3,是徑流補給區。繼續北流後轉向東北,穿越巨大的昌馬洪積、衝積扇東緣,過玉門鎮,稱疏勒河。

疏勒河出昌馬峽至走廊平地為中遊,河道呈放射狀向北分流於大壩衝積扇麵,河水大量滲漏,成為潛流。至衝積扇前緣出露形成10道泉水河,並分為東、西兩支流。東支彙部分泉水河又分南、北兩支,名南石河和北石河,向東流入花海盆地的終端湖。西支為主流,又稱布隆吉河。經黃閘灣轉向西流,至安西雙塔堡水庫以下為下遊,由於灌溉、蒸發、下滲而水量驟減。經安西城北和西湖,至八道橋納黨河注入哈拉諾爾(黑海子、榆林泉)。哈拉諾爾現已幹涸,留下了大片鹽堿地遺跡。中下遊海拔1100m~2010m,年降水量僅37.6mm,年蒸發量3000mm以上,年日照時間3033h~3246h,屬大陸性幹旱氣候,是徑流散失區。幹流全長670km,其中河源至昌馬峽的上遊段長346km,昌馬峽至雙塔水庫地處的中遊段長124 km,雙塔水庫至玉門關以西河流下遊段場195 km,尾閭消失於哈拉諾爾灘地。流域麵積12.4萬km2,多年平均徑流量10.31億m3。

昌馬衝積扇以西主要支流有榆林河及黨河,以東主要支流有石油河及白楊河,均源出祁連山西段。疏勒河水係雨水補給減少,冰雪融水顯著加大,諸河出山口多年平均流量58.1m3/s,年徑流量18.30億m3,6月~9月占50%~70%。上遊祁連山區降水較豐,冰川麵積達850km2,多高山草地,為良好牧場。中、下遊地勢低平,玉門鎮、安西、敦煌和赤金-花海諸綠洲的灌溉農業發展迅速。疏勒河流域的農業灌溉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漢唐時代。清初疏勒河被稱為蘇賴河,蘇勒河或素爾河,《西域水道記》記載,清政府在平定噶爾丹之後,為宣傳統一新疆的功績,引用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西域古國——疏勒國的名字,改河名為疏勒河。近百年來的考察,人們發現疏勒河下遊的沼澤地斷斷續續延伸到羅布泊地區,後因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尾閭已退縮到瓜州縣西湖一帶。新中國建立後,加快了該流域的開發建設,先後建成昌馬引水樞紐、雙塔水庫、赤金峽水庫等水利設施。全流域現有100萬m3以上水庫5座,其中以雙塔堡、黨河及赤金峽水庫較大,有力的促進了該流域的經濟發展。

黨河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與肅北縣境內,曾名氐置水、龍勒水、甘泉水、都鄉河。清代始稱黨河,是黨金郭勒簡稱。黨金係人名,“郭勒”蒙古語為“河流”。上遊有大水河與奎騰河,分別源出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巴音澤爾肯烏拉和崩坤達阪,沿穀地西北流,在鹽池灣彙合,繼續西北流,納黨和南山和野馬南山間諸支流,至黨城灣進入山前衝積洪積平原,切穿鳴沙山,經黨河水庫拐向東北,形成敦煌綠洲。全長390km,流域麵積1.7萬km2。年徑流量2.89m3(沙棗園站)。上遊山區冰川麵積232.7km2,冰川儲量111.24億m3,年融水量1.23 m3,係黨河的主要水源。加之流域地下調節作用大,是河西地區徑流最穩定的河流。

四、蘇幹湖水係

蘇幹湖由大哈爾騰河和小哈爾騰河兩條河流構成。哈爾騰河發源於甘肅、青海兩省爭議地區,上源野馬溝河,源出野牛脊山奧果吐烏蘭山,西北流,彙黨河南山、察幹鄂博圖嶺及喀克吐蒙克的積雪和冰川融水,至托斯巴斯陶以下滲入戈壁;至塔卡爾巴斯陶出露彙集成河,西流過當中泉又潛入戈壁,至花海子複出露地表,注入伊克蘇幹湖和巴戛蘇幹湖。河長320km。托斯巴斯陶以上海拔在3500m左右,河穀寬廣,植被有紫花針茅、駝絨藜、羊茅、二裂萎陵菜、蒙古蔥等於高寒草原、草甸。牧草種類多,草質較柔軟,適口性好,營養較豐富是良好的夏季牧場。

根據1958年~1959年哈爾騰臨時水文站實測水文資料和《甘肅省地表水資源》經流等值線圖分析,流域彙水麵積5967km2,年均徑流量為2.98億m3。1999年敦煌市水利電力局曾在大哈爾騰河出山口建立了臨時水文觀測站,曆時3年的觀測資料表明,哈爾騰河年徑流量為3.55億m3。其中7、8月份平均流量超過15m3/s,徑流量約占年徑流量的73.5%,其它月份平均流量在5 m3/s~10m3/s,年際徑流量變化不大。

“蘇幹”蒙古語為“紅柳”之意,“伊克”和“巴戛”則係“大、小”之意。伊克蘇幹湖在花海盆地南側,麵積約108km2,蓄水 1.72億m3;巴戛蘇幹湖在北,麵積約11.6 km2,蓄水 0.24億m3。兩湖一鹹一淡,水深三至四米,相距約20km。湖濱多水草為天然牧場,湖中浮遊生物則是鳥類的佳肴。在湖畔棲息的大雁,有時達三百到五百隻之多。其餘為高原上獨有的斑頭雁、綠頭鴨、反嘴鷸、白鷺鶿等。

五、河西地區的水資源與生態環境

1、水資源概況

河西地區屬內陸流域,水資源有大氣降水、冰雪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4種。其中大氣降水量不多,蒸發量大,但是在祁連山區仍然有一部分大氣降水轉化為地表徑流,成為水資源的重要補充來源之一。因此,地表水和冰川融水是河西地區的主要水資源。冰川是可重複循環利用的水源,其年融水量僅占冰川總儲量的份額很少。它們像一座座固體水庫一樣,周而複始地補給和調節著河川徑流。河西內陸河地區水資源總量為68.65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63.93億m3,地下水資源4.72億m3。河西走廊地表水與地下水有著密切的相互轉換關係。例如黑河在祁連山北部有三級構造盆地,地表水與地下水的轉化過程可重複3次,這十分有利於水資源的重複利用。現黑河中下遊地下水總補給量為27.94億m3(1998年資料),而便於利用的泉水,其徑流量在地下水資源中占有一定比重,尤其在黑河中遊達14.74億m3,占中遊水資源的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