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觀念中,這個女子是一個悲劇的典型。
每次打開報紙的娛樂版,看見她那張破碎的麵孔,就忍不住感傷,仿佛900多年前王安石在傷仲永。
在好萊塢這種誰都可以跟誰搭上一腿的地方,豪放女絕對不在少數,約會名單長過她的女星也大有人在,可又有誰能像她這樣屢次在男人的陰溝裏翻船,成為全民笑話?
從曾經的清純可人的“小甜甜”、最愛國民美少女、最性感的明星、男性心中“最完美的女性”、全球娛樂界最富有女歌手,到現如今,不穿內褲、當眾寬衣、與同性廝混、剃光頭、進戒毒所並兩度“越獄”、怒砸前夫汽車、自殺未遂、“最笨”、“最沒品位”的女星。
這一係列驚呆常人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布蘭妮用了僅僅不到10年。不知是上帝的罪過,還是布蘭妮天生有著將最慘烈的噩夢往自己身上攬的能力,再沒有哪個明星像她那樣一路從漫步雲端,到直直墜落無底洞。看著狗仔抓拍的那個身材走樣、滿臉生瘡、打扮邋遢、又哭又笑的女人,你還能想象10年前的清純少女、5年前的性感女郎嗎?
人這一生會有多長?也許,對於一個女人而言,她依舊是那樣年輕,生命中還會有好多個美好的十年。可是,對於那個曾經轟動一時的“小甜甜”來說,那個如噩夢般的寂寞十年,早已消耗掉了她整整一生。
名氣,毀滅了她
上帝欲叫誰毀滅,必先使他瘋狂。
“出名要趁早”這句張愛玲的名言放在布蘭妮身上並不合適。太年輕時,事業就如日中天,代價就是以後的人生路再也無法輕鬆。正如有人說得那樣:你在20歲以前中了500萬彩票的話,你的一生就玩兒完了。
也許,布蘭妮悲劇的根源就是成名太早。
而,這個悲劇的起始,正是她那個野心勃勃的母親。她一早看準了女兒身上的天賦,送她去唱詩班,帶她上舞蹈課和體操課,讓她在6歲時就贏得了美國天才小姐選美比賽。在布蘭妮8歲時,母親帶她去試鏡《米老鼠俱樂部》電視節目,引起了節目製片人的注意,與一家紐約經紀公司簽約,從此開始了拍廣告、客串百老彙的戲劇之路。
1996年,15歲的布蘭妮簽約著名的Jive唱片公司,1999年,她發行的第一張唱片“Baby One More Time”(《寶貝再來一次》)一舉創下當年大賣1 300萬張的驚人紀錄,從此一炮而紅,迅速造就了一個“全球最富有的甜美少女”。風頭之勁、人氣之旺,大有天下舍我其誰的感覺。接著,第二張唱片“Oops!...I Did It Again”(《哦,我又做了一次》)在僅僅一周時間裏就賣出130萬張,再次把她推上了“史上唱片賣得最快”的女歌手寶座。
這樣的紀錄,是多少奮鬥了一輩子的重量級歌手和音樂人做夢都沒有想到過的,而這位不到20歲的漂亮女孩全都得到了。強大的市場號召力使她迅速成為一種全球現象。她的形象被用來推銷從軟飲料到暗瘡膏的各種產品;她的個人香水係列過去5年裏為她賺了1 450萬英鎊;她所處的環境比當初在學校上課的班級大了幾倍不止;她有兩棟別墅,還有一架私人噴氣飛機。像麥當娜一樣,她是少數隻以名字(不帶姓氏)為人所熟知的流行歌手之一。甚至連英國的威廉王子都有意和她約會,而她卻以“我不喜歡城堡內的生活”為由,拒絕了王子的請求。
“布蘭妮”這個牌子是如此的成功,幾乎令人無法辨別哪部分是產品哪部分是真人。她的暢銷能力是她成功的基石,也是她的致命缺點。從布蘭妮吹著泡泡糖、穿拉拉隊服裝在鏡頭前魅惑地眨眼的那一刻起,她的毀滅之路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世界上總有很多事情讓人搞不明白,比如,國奧隊從白金變成爛鐵;比如,有些人一夜間從青春偶像變成潘金蓮。
出道以來的布蘭妮曾經擁有無數頂大帽子:牛仔精靈、英國少女的道德模範、美國流行音樂文化風向標。小甜甜,曾以她的清純和美麗,讓多少男人為之想入非非,讓多少女人對她嫉妒到發瘋。布蘭妮的歌,布蘭妮的舞,布蘭妮的人,布蘭妮的一切一切都太美好了!她在眾星中宛如一輪皓月,光潔璀璨。
可惜,雕琢的美貌經不起衝刷。“刹那光輝不等於永恒”,蔡楓華曾經這樣說過。的確,最是絢爛最是奪目的,也注定是最短暫的。
然而,一個見慣了鮮花與笑臉,聽慣了掌聲和頌詞,站過人生頂峰的人,怎奈得人氣如流水般從指縫中滑落?某一天,“小甜甜”尷尬地發現,自己今不如昔了,鮮花和掌聲已經不再眷顧她。為了挽回昔日榮光,“小甜甜”拍攝性感裸照專輯、試衣店故意“走光”、進軍脫口秀、爭風吃醋粉拳相向、買戒指送麥當娜、當眾與男舞蹈演員激吻……盡管每一天她的新聞都獨霸娛樂頭條,臨時勾兌的雞尾酒雖然嘩眾取寵,但,是個有腦子的成年人都知道,這能是長久之計嗎?
毫無疑問,布蘭妮一係列刻意的自我炒作,所招致的是一片噓聲,是堵不住的負麵新聞與惡評如潮。美國人失望了,曾經的“天才美少女”從天堂跌進了地獄。事業人氣急速下滑,心靈的創傷卻在婚姻失敗的痛擊下再受新傷,而且創麵更大、更深、更難平複。失敗的婚姻、頹廢的事業、受挫的心靈三大原因不斷地把布蘭妮趕往下坡路,而且一步一個跟頭,次次還都摔得頭破血流。
世上的人原本如此,要捧起來爭著捧,要踩大家一起踩。
在布蘭妮的周圍,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永遠無條件地“愛”她,而她也接受他們的“愛”——那是一群洛杉磯的狗仔隊和八卦雜誌編輯,他們尾隨她到任何地方。
據統計,2007 年好萊塢的八卦雜誌中有20%的報道與布蘭妮有關。不光八卦雜誌這樣,美聯社甚至還特地為她擴招22名娛樂記者,並宣稱不管布蘭妮做什麼,都是新聞!而,布蘭妮又是怎麼報答他們的呢?她不負眾望地製造著新聞,亦被動亦主動地扮演“壞女孩”的角色,養活了一大批狗仔攝影師和娛樂記者。
以八卦著稱的美國TMZ 娛樂網站的創始人哈維·勒文說:“我們跟蹤報道布蘭妮的一切,對我們來說,她的地位跟布什總統一樣!”
在心理學中,有一條關於成名的“停留理論”:一個人在多大年紀成名,他的心理年齡就會永遠停留在那個年紀。
這條理論雖並未被正式論證過,但不幸的是它似乎經常成立,尤其是在布蘭妮身上體現得格外明顯:她曾經是璀璨的煙火,16歲就紅遍全球,輕而易舉地得到所有人累積一生才有的財富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