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以溫熱藥為主組成,具有溫裏助陽、散寒通脈作用,治療裏寒證的方劑,統稱溫裏劑,分為溫中祛寒、回陽救逆和溫經散寒三類。
使用溫裏劑應注意:①辨清寒熱真假,真熱假寒證禁用;②素體陰虛、有失血病證者宜慎用;③結合季節、地域調整用量;④陰寒太盛,藥入即吐者,宜酌情采用“反佐法”。
第一節 溫中祛寒
理中丸(《傷寒論》)
【組成】幹薑人參白術炙甘草。
【功用】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主治】中焦虛寒證。自利不渴,嘔吐腹痛,不欲飲食。陽虛失血。小兒慢驚,病後喜唾涎沫,以及胸痹等由中焦虛寒所致者。
【方解】
幹薑——溫中祛寒。
人參——補氣健脾。
白術——健脾燥濕。
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配伍特點】溫補燥三法並用。
【使用注意】藥性溫燥,故陰虛者忌用。
【方劑歌】理中丸主理中鄉,甘草人參術幹薑,嘔利腹痛陰寒盛,或加附子總扶陽。
小建中湯(《傷寒論》)
【組成】飴糖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
【功用】溫中補虛,和裏緩急。
【主治】虛勞裏急。腹中時痛,溫按痛減,舌淡苔白,脈細弦。虛勞悸煩。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麵色無華。虛勞發熱。手足煩熱,咽幹口燥,勞則加重。
【方解】
飴糖——益氣養陰,溫中補虛,和裏緩急,潤肺之燥。
桂枝——溫助中陽。
芍藥——益陰養血,柔肝緩急。
炙甘草——甘溫益氣,合芍藥酸甘化陰,緩急止痛,配桂枝辛甘化陽,溫補陽氣。
生薑、大棗——溫補脾胃。
【配伍特點】辛甘化陽,酸甘化陰。
【方劑比較】本方由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組成。桂枝湯以桂枝為君,桂芍之比為1:1;小建中湯以飴糖為君,桂芍之比為1:2。
【方劑歌】小建中湯芍藥多,桂薑甘草大棗和,更加飴糖補中髒,虛勞腹冷服之瘥。
第二節 回陽救逆
四逆湯(《傷寒論》)
【組成】生附子幹薑炙甘草。
【功用】回陽救逆。
【主治】心腎陽衰寒厥證。少陰病。四肢厥逆,吐利腹痛,神疲欲寐,舌苔白滑,脈沉微細。太陽誤汗亡陽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氣息微弱,脈微欲絕。
【方解】
附子——溫腎祛寒,回陽救逆。
幹薑——溫中祛寒,助附子回陽救逆。
炙甘草——益氣,解毒。
【臨床應用】
1.本方為回陽救逆之要方。臨床以四肢厥逆,神疲欲寐,舌淡苔白滑,脈沉細遲弱為辨證要點。
2.本方近年來用於治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慢性胃腸炎吐瀉過多。或急性病大汗而見虛脫者急救,以及胃下垂等屬於脾腎陽虛者。
【使用注意】
1.本方所治之厥逆,非屬於陽虛者勿用。
2.若屬真寒假熱,服藥格拒者,可將本湯涼服。
【方劑歌】四逆湯中附草薑,四肢厥冷急煎嚐,腹痛吐瀉脈微細,急投此方可回陽。
第三節 溫經散寒
陽和湯(《外科證治全生集》)
【組成】熟地鹿角膠肉桂薑炭麻黃白芥子生甘草。
【功用】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主治】陰疽,由陽虛寒凝而致者。患處漫腫無頭,酸痛不熱,皮色不變,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弱。如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
【方解】
熟地——溫補營血。
鹿角膠——填精補髓,強壯筋骨,助熟地養血。
炮薑、肉桂——溫經通脈。
麻黃——開腠理以達表。製地、膠之滋膩。
白芥子——祛皮裏膜外之痰。
甘草——解毒,調藥。
【使用注意】癰瘍陽證、陰虛有熱及陰疽已潰者忌用。
【方劑歌】陽和湯主陰疽方,鹿麻桂膠薑炭地,白芥甘草共煎煮,貼骨流注鶴膝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