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有“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之說。血無氣的統帥和推動,就無法到達身體需要的地方;氣無血作為基礎,氣就變成了身體裏的邪火。氣虛,人就會疲乏無力、氣短懶言、食欲不振、頭暈目眩、麵色蒼白;血虛,人就會心悸失眠、形體消瘦、皮膚幹燥、麵色萎黃。
氣為血之帥。在髒腑之氣的作用下,從攝入的飲食物轉化成水穀精微,從水穀精氣轉化成營氣和津液,從營氣和津液轉化成赤色的血液,均離不開氣化作用。所以說,氣能生血。氣旺,則化生血的功能強健;氣虛,則化生血的功能減弱,甚則可導致血虛。
氣是將軍,血就是士兵,將軍(氣)對士兵(血)具有統攝和固攝作用,使血循行於脈中而不致外溢。氣的這種功能,實質上是通過脾統血的功能來實現。若氣虛,氣不攝血,可導致各種出血病證。
氣和血之間,又有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相互製約的密切關係,這種關係可概括為 “一身氣血,不能相離,氣中有血,血中有氣,氣血相依,循環不已”(《不居集》)。若血氣不和,則百病叢生。
氣——人之根本,女人的健康之基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一身氣血,不能相離,氣中有血,血中有氣,氣血相依,循環不已”(《不居集》)。若血氣不和,則百病叢生。
小時候,常聽老人說,“人活的就是一口氣”,那時候,我以為說的“氣”就是爭氣的意思。於是,我努力學習,接觸中醫後,逐漸喜歡上了這門學科,才發現,老人所說的“氣”並不是爭氣的意思,還有另外一層含義。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活一口氣,是和死相對應的。活著,才有氣,若是死了,氣就沒了。
那麼,氣又是什麼呢?
這個我也不能形象地給出答案。氣,是無色、無味、無形的東西,和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
在西方,有一個傳說,上帝最初造人時,用泥土按照自己的形狀捏成人的樣子,但這個人沒有生命,上帝想了想,往泥人的鼻孔裏吹進了一口氣,泥人立刻便有了生命。所以,氣是生命之本。古人說:“氣聚則生,氣散則亡。”意思說,氣是生命的精髓。今天,老百姓形容某某人死了,常會說:“某某昨天斷氣了。”斷氣實際上就是指人體的氣散了,氣散了,身體沒有了動力,生命也就結束了。
有的人肯定越聽越迷糊,說了半天也沒有說明白,氣是什麼?
那好吧,打個比方,汽車沒有動力,就不能行駛;輪船沒有動力,就不能航行;飛機沒有動力,就不能在天上飛;再以此類推,人體沒有動力,生命就會結束。那麼,氣就是人體的動力。
生活中,我常常看到這樣一類人,說話時底氣十足,聲音洪亮而綿長,走路穩健,精神抖擻,這類人一般都活得比較長,因為他的底氣足。底氣足的人體內氣的運動有力,氣化功能強大,可以化邪、化濕、化寒、化毒、化脂、化瘤、祛百病,即便是吃了一些有害物質,也沒有多大關係,身體很快能將它“氣化”,代謝出體外。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相反,體內氣虛,說話有氣無力的人,一般身體都不太好,經常大病小病不斷。這樣的人,即便天天吃無毒無害的食品,也可能由於運化不良,殘渣留存在體內,各種疾病便由此而生。
如果說,氣是人體的動力,那麼,血就是這個動力的源泉。如果我們將氣比作汽車的動力,那麼,血就是汽油。氣和血,一陰一陽,氣無形而動,屬陽,血有形而靜,屬陰;氣有溫煦推動的作用,血有營養滋潤的作用;血的生成離不開氣,氣也不能離開血而獨存。這一點對於女人來說,尤為重要。
中醫有“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之說。血無氣的統帥和推動,就無法到達身體需要的地方;氣無血作為基礎,氣就變成了身體裏的邪火。氣虛,人就會疲乏無力、氣短懶言、食欲不振、頭暈目眩、麵色蒼白;血虛,人就會心悸失眠、形體消瘦、皮膚幹燥、麵色萎黃。
氣為血之帥。在髒腑之氣的作用下,從攝入的飲食物轉化成水穀精微,從水穀精氣轉化成營氣和津液,從營氣和津液轉化成赤色的血液,均離不開氣化作用。所以說,氣能生血。氣旺,則化生血的功能強健;氣虛,則化生血的功能減弱,甚則可導致血虛。
氣是將軍,血就是士兵,將軍(氣)對士兵(血)具有統攝和固攝作用,使血循行於脈中而不致外溢。氣的這種功能,實質上是通過脾統血的功能來實現。若氣虛,氣不攝血,可導致各種出血病證。
從管理學上來說,士兵去哪裏打仗,都得聽將軍的指揮。所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在病理上,如氣虛無力,或氣滯,均可形成血瘀。若氣機逆亂,血行失序,血隨氣升,則出現麵紅、目赤,甚至吐血、衄血;或血隨氣陷,出現下腹墜脹,甚至下血、崩漏等。比如,有很多女人一到臨近絕經期,就容易出現月經崩漏,其實是氣不攝血。
我們通常說,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另一方麵,血是氣的載體,氣存於血中,依附於血而不致散失,依賴血的運載功能而達全身。如果士兵有一天不聽將軍指揮,那會是什麼情況呢?則氣浮散無根,無以所歸而發生氣脫。所以,在電視上,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畫麵,有人大出血時,整個人看上去就像氣若遊絲,這個時候任何一點風吹草動,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