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自言自語地說一長串讓人不明白的話:對處於語言學習期的孩子來說,這是一種正常現象,這是孩子在用自己的語言方式表達所見所聞。隨著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這種現象就消失了。
喜歡問為什麼:這是育兒時期必然要遇到的情景。孩子喜歡問為什麼,說明孩子的求知欲望很強。媽媽要正確對待孩子的為什麼,盡量做到從正麵回答,並力求準確,語句簡明扼要,盡可能地用孩子能夠聽懂的語句。
喜歡說“不”“不吃”、“不喝”、“不睡”等等,在自己的話裏加上“不”字,是這個時期的孩子喜歡做的。這表示孩子有自己的主見了,是獨立的象征。
表達形式多種多樣:隨著語言能力的提高,孩子語言的表達形式多種多樣,會通過語調表示發怒和傷心,會通過語音表示出興高采烈,會學媽媽高亢的聲音和爸爸低沉的聲音,等等。有些孩子還會經常大聲喊叫,這不是有負麵情緒,是對激動心情的表達。
孩子能說的語言要比理解的語言少得多。孩子學語言和大人有很大的差異。大人是在理解語言前先學說話。例如,去法國前先學法文,但到法國之後,雖然能流暢地問路,卻聽不懂對方所回答的內容。小孩學語言,則是先聽懂語言所代表的意思,然後才開口說話。對孩子而言,他所理解的語言遠超過他能應用的語言,你問他狗在哪裏,他會指出來,但不見得會說,可能要幾個月以後才有“主動表達式語言”的表現。
對待語言能力,父母需要注意的事情
語言的質要比量更重要。2歲以前的孩子,能夠說出很多的字詞當然很好,但如果父母把孩子能夠認識多少字詞作為訓練孩子的目標,那就不好了。因為2歲以前的孩子,正處於大腦高速發展階段,讓他更多地接觸自然、認識世界,要比死記硬背多少生字有意義得多。
不要刻意去糾正孩子的發音或語法。寶寶喜歡和父母對話,對話時可能會詞不達意,並且出現大量的語音和語法錯誤,對此父母沒有必要去糾正,就算極力糾正,對2歲之內孩子的語言學習也沒有什麼幫助。相反,應該平靜地與孩子繼續對話下去,讓其盡量發揮自己的語言能力,這是鼓勵孩子自己表達、多與別人交流的方法之一。當然,當寶寶說話的內容不對時,父母可以糾正。
孩子之間語言能力存在顯著的差異。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育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也許你的孩子到2歲時,還隻是會蹦出幾個單字,而他的孩子卻是“能說會道”,這都是正常的。隻要孩子能夠聽懂父母對他說的話,就證明他具有很好的語言能力,說話晚一些也沒有什麼。
表達能力的培養
如果希望寶寶有豐富的表達能力,應該事先考慮以下幾件事。
首先大人本身要樂於表達,不管父母本身擅不擅長表達,都要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因為父母的這些表現,會成為幼兒表現的範本。而且,父母對表達的看法,也會成為接受孩子表達的基礎。
所以,父母先接受孩子的表達,再一起快樂地分享,是一件需要用心的事。不要隨便地敷衍或責備孩子,一定要先接受再小心地回答。因為寶寶若發現自己的表達被接受且有所回應時,會有很大的滿足感。這種情形的重複,會增強並提高孩子表現的意願。
此外,還要準備多樣性的環境,讓年幼的孩子在與他人的溫暖關係中生活。讓寶寶在可以觸摸、可以拿著玩的物品中生活,並盡可能增加孩子裸露肌膚接觸泥土和微風、花朵,玩昆蟲、小樹枝的機會。這對年幼的孩子來說,都是令人興奮的。因為人和物會刺激表達,人和物也成為表達的媒介。置身於許多可被探索的事物的環境中,才能培養孩子豐富的表達能力。要用心培養表達,孩子應生活在隻有真心話的世界中,所以,大人的表達內容、方法,有很多的事要注意。
年幼孩子的表達,是稚嫩且具創造性的。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出毫不攙雜謊言的真實感覺,正是主體性豐富表現的原點。
由於我們對寶寶的稚嫩表現還不能充分理解,所以,會覺得寶寶這樣的表現很可愛。但是寶寶經常要大人接受自己的表現,在某種意義看來,或許寶寶是處於最受寵的時期。隻是,我們不能僅覺得孩子的表現很可愛,還應該小心地從其中讀取孩子的心情。相比起讓孩子學會許多打招呼等的形式,更應該把重點放在孩子心靈上的培養。
行走能力
經常在寬闊的地方盡情地走的孩子,1歲半以後會走得很好。讓孩子盡情地走對孩子很重要,能夠使其步伐更穩定,並積極發展移動及保持平衡的能力。
平時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在庭院裏散步,或在公園裏自行地來回走動。走路時,孩子會用充滿好奇心的眼光看著四周的各種事物。看到小動物的話,就想去接近,站在店鋪的前麵,伸長雙手好像要去摸東西……總是很慢才能走到目的地。由於寶寶是以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為最優先,因此還無法配合母親的步調。散步雖然是種走路的練習,卻也是滿足寶寶好奇心的大好機會。大汽車、汪汪叫的狗、翩翩飛舞的蝴蝶——這些大人看慣的東西,對孩子們來說全都是新鮮事物。所以,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任何一樣東西都很有趣,致使他們無法迅速地向前方前進。